第137章 开始<b />
平康坊,王宅。<b />
“打听清楚了吗?郎君如何了?”<b />
谢太夫人盘膝坐在正堂,捏着佛珠,身子向前探着,整个人都非常急切。<b />
“回禀太夫人,郎君、郎君……有人揭发了郎君在沂州的不法事。圣人大怒,下令数罪并罚……”<b />
堂下,一个小厮跪在地上,脸色苍白,身子微微发颤,磕磕巴巴的说着自己打探来的消息。<b />
“数、数罪并罚?”<b />
谢太夫人眼前一黑,险些厥过去。<b />
所谓数罪并罚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所发出来的信号——王廪,完了!<b />
连在沂州的老底都掀了,这是要把他赶尽杀绝的节奏。<b />
若非当初王廪被赶出京城的时候,是发生在前朝,估计连那时的事情都要被翻出来。<b />
指使商贾,利欲熏心,欺君罔上,导致皇陵坍塌。<b />
这,已经是极大的罪过了。<b />
没想到,如今更是连沂州的种种都被查了出来。<b />
谢太夫人虽然提前三四年进了京,但儿子是个什么秉性,她非常了解。<b />
在河东当县令,就在河东攫取了许多好处。<b />
去到沂州,先是长史,接着就是刺史,他更是肆无忌惮的敛财。<b />
谢太夫人从未觉得儿子这样有甚不好。<b />
王家是世家,可世家更需要钱。<b />
谢太夫人本身就是极其讲究、极尽奢华的。<b />
难得的布料,金贵的首饰,还有日常的吃食,哪样不需要钱。<b />
更不用说,王家上上下下几百口人,单单是月例,就是一笔极大的开销。<b />
谢太夫人当家几十年,最是知道银钱的重要。<b />
若没有王廪这几年在沂州搞钱,王家在这长安都没个落脚的地方,基本上就跟许多早就没落的家族一样,愈发的寒酸、窘迫。<b />
哪里还能在比邻皇城、权贵云集的平康坊置办下如此豪宅?<b />
要知道,当初谢太夫人带着众家人入京后,那些闻讯赶来的故旧亲朋,看到王家竟有如此景象,全都艳羡不已。<b />
他们或许都想不到,曾经被赶出京城的王家,竟还有“复兴”的一天。<b />
这三四年里,王廪虽然不在京中,但谢太夫人等王家人依然过得十分体面。<b />
尤其是王廪升任刺史后,谢太夫人能够接触到的人家愈发高贵。<b />
另外,谢太夫人能够让王家维持体面、富贵的生活,也全靠王廪从沂州源源不断送来的金银财货。<b />
谢太夫人,哦不,是王家,俨然成了一部分落魄旧氏族的“中兴代表”,领军人物。<b />
被旧日的姻亲簇拥、追捧,这几年,谢太夫人隐约感受到了王、谢曾经的辉煌。<b />
这种成就感,在王廪升迁京城后,达到了顶点。<b />
工部侍郎啊,一部之贰官。<b />
再进一步就是九卿了。<b />
谢太夫人与王廪一样,都有着勃勃野心。<b />
谁承想,就在满怀希望、即将登顶的时候,就、就——<b />
不!<b />
儿子是被冤枉的。<b />
他、他定是受到了牵连。<b />
谢太夫人果然不是寻常内宅妇人,她经过震惊、慌乱等等负面情绪后,便迅速恢复了理智。<b />
她知道,朝堂之上,从来都没有真正的对与错、忠与奸。<b />
有的只是权利的角逐,东风西风的胜败。<b />
王廪的错,不是他勾结奸商、不是他在沂州贪墨,而是——<b />
“齐王?齐王呢?郎君可是齐王的人。”<b />
谢太夫人眼底闪烁着复杂的光芒。<b />
齐王——姜氏……是王家的耻辱。<b />
可又是王家的靠山。<b />
王家的富贵,甚至是安危,都着落在姜氏身上。<b />
来京城也有三四年,谢太夫人听了太多姜侧妃的故事,还曾在某些宴集,远远的看到某个明媚张扬的女子。<b />
曾经在自己手底下讨生活的儿媳妇,如今却成了她只能远观的贵人。<b />
谢太夫人心底的矛盾、愤懑等,只有她自己知道。<b />
可她更知道,姜侧妃早已是她不能得罪的人。<b />
即便姜侧妃从未跑到她面前耀武扬威,谢太夫人也不敢再端起长辈的架子。<b />
唉,姜侧妃可是齐王最宠爱的女人啊。<b />
在齐王府,连李王妃都要退让一二。<b />
在京城,更是数得上号的尊贵人儿,就是去到皇宫,都没人敢招惹。<b />
谢太夫人既是希望姜侧妃受宠,因为她身份高了,才能更好的帮衬、提携王家。<b />
可她又不想姜侧妃过得太好。<b />
除了早年婆媳间的矛盾外,也是因为姜侧妃越风光,有关她的故事,比如世家子前夫、战神王爷的现任,会愈发的被人关注、议论。<b />
王家……很尴尬呢。<b />
谢太夫人矛盾又纠结,但此刻,王廪出事了,谢太夫人最先想到的还是姜侧妃、齐王府。<b />
她的声音里,隐约带着愤懑:“阿廪定是被楚王的人陷害了。”<b />
王廪的那些罪名,根本就不算什么。<b />
他之所以被抓,主要就是被牵进了齐、楚两王的争斗。<b />
他,这是代齐王府受过呢。<b />
齐王不能不管他。<b />
小厮匍匐在地,听到谢太夫人的近乎控诉的诘问,他赶忙回禀:<b />
“好叫太夫人知道,齐王系的朝臣们,已经帮郎君辩驳了。”<b />
“……原本,刑部、大理寺等给郎君议罪,要定郎君一个欺君的大罪。主犯斩首,家眷流放三千里。”<b />
小厮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声音都在抖啊抖。<b />
因为若真的按照几个衙门最初的议定,王家的主子们要被流放,他们这些奴婢也要被重新发卖。<b />
主家落罪而被发卖的奴婢,又能有什么好结果?<b />
关键还会一家骨肉分离,生死不知,今生都恐难团聚啊。<b />
谢太夫人闻言,而是浑身经不住的颤抖。<b />
主犯斩首?她的阿廪要被杀头!<b />
家眷流放?她、她都六十的人了,也要像个牲畜般被捆着、牵着去流放?<b />
只是想一想,谢太夫人就想要死一死。<b />
好死不如赖活着,但,流放三千里,绝对是比死都可怕的折磨。<b />
“还是几位齐王系的御史,极力为郎君辩解,说他定是被奸商欺瞒,并非有意欺君。”<b />
“另,安国公也为郎君求情,言说当年在沂州,郎君曾为大军筹措粮饷,是新朝的有功之臣。功可抵过,请圣人宽恕。”<b />
“……几番争取,圣人下旨,罢黜郎君的官职,抄没家产,遣回原籍!”<b />
小厮终于说出了最终的判决。<b />
好消息:王廪不用死了,一家人也不用被流放!<b />
坏消息:家产抄没,遣返回乡!<b />
王家,又如同十年前一般,被灰溜溜的赶回了老家。<b />
打回原形!<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