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树倒<b />
其实,也算不得麻烦。<b />
王廪刚入工部,工部尚书便有意让他接手皇陵的事务。<b />
王廪赶忙婉拒——<b />
开玩笑,他只是唯利是图,又不是真傻。<b />
修建皇陵可是个烫手山芋,做好了是应该的,做不好轻则罢官、重则流放抄家。<b />
若是再倒霉些,兴许还会来个全族消消乐。<b />
王廪来京城,是要升官、复兴家族,而不是要给旁人当替罪羊。<b />
修建皇陵这个差事,水太深,王廪不想轻易冒险。<b />
所幸,上官也不是真的要送王廪去死。<b />
或者,王廪的态度太过坚决,而他背后的齐王,也还没有受到打压。<b />
工部尚书多少还是有些忌惮,便没有强行下令。<b />
不去皇陵,又没有其他重要差事,王廪索性就坐起了冷板凳。<b />
名义上,他是工部侍郎,二把手。<b />
实际上,他一没有实权,二没有人手。<b />
每日里,准时去衙门点卯,然后就是一壶茶汤喝到下衙。<b />
次日,重复前日的事情,无所事事,荒废度日。<b />
王廪:……<b />
“不急!不能急!”<b />
“若是我沉不住气,很容易掉进坑里!”<b />
刚来就被分派皇陵事务,王廪虽然拒了,可也感受到了那种紧迫与危险。<b />
这次升迁,即便不是姜氏的陷害,也依然暗藏危机。<b />
京中,风起云涌。<b />
工部,不如吏部、兵部等炙手可热,却也不是真的养老衙门。<b />
想要立功,就要做事。<b />
而一旦插手差事,就极有可能被陷害。<b />
王廪来到京城还不到半个月,就感受到了风雨欲来的那种压迫感。<b />
齐王与楚王(圣人)的争斗,一触即发。<b />
“不该这个时候进京啊,一个不慎,就会卷进去!”<b />
王廪开始后悔。<b />
可让他就此辞官,他又舍不得。<b />
工部侍郎啊,再进一步就是工部尚书,位列九卿。<b />
所谓世家,就是世代公卿。<b />
入九卿,表明家族没有败落,而是有了复兴的趋势。<b />
王廪汲汲营营半辈子,为的就是重回巅峰。<b />
“就差一步!就差一步啊!”<b />
若是就此放弃,王廪岂能甘心?<b />
“且先看看!大不了,我低调些,宁肯无所事事,也绝不会轻易搅合!”<b />
王廪暗暗的对自己这般说着。<b />
随后,他也果然做到了低调行事、不争不抢。<b />
为了更好的“苟且”,他回京后,甚至都没有去拜见齐王。<b />
要知道,他的身上打着齐王府的烙印,此次回京,更是齐王府出手操作。<b />
于情于理,王廪都该去给“恩主”请安、谢恩,并接受主君的安排。<b />
王廪:……不是我不懂规矩,实在是齐王的处境太微妙。<b />
王廪担心,自己若是贸贸然的一头撞过去,就会成为旁人攻讦齐王的靶子!<b />
姜侧妃&王姮:……你以为你缩头不出,人家就不会攻击你了?<b />
母女俩虽然多年未见,却对王廪有着一致的了解:<b />
王廪这人,既要又要。<b />
野心勃勃,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实力与胆魄。<b />
属于那种敢想不敢做,敢做不敢当的人。<b />
偏偏某些时候,又会突如其来的大胆。<b />
大胆之后呢,却又会悄无声息的退缩!<b />
性格矛盾、言行不一,坏的不彻底,可又算不得好人。<b />
有小聪明,却无大智慧,更做不到杀伐决断、孤注一掷。<b />
关键的时候,观望、退缩。<b />
自以为隐忍、有大智慧,落在旁人眼中,那就是靠不住、没担当。<b />
这样的人,注定不会成大事,还很容易被人算计。<b />
以前窝在沂州,没有那么多的尔虞我诈、阴谋陷害,关键有齐王府的庇护,王廪这才平平安安。<b />
偏他没能力却还非要往上爬……这样的人,简直就是最合适的炮灰!<b />
旁人不算计,都对不住王廪的蠢不自知呢。<b />
王廪却不知道自己的缺点,他决定在工部苟着。<b />
但,做了官,又不能真的什么都不干。<b />
就算王廪不伸手,也会有人凑上来巴结。<b />
比如,某个负责给工部供应土方、石料的皇商。<b />
听闻工部有了新侍郎,便主动跑来讨好。<b />
又是请客吃饭,又是送些“小物件儿”,随后更是抛出了“干股”的巨大诱饵。<b />
不用出钱,只需稍稍照拂?一二,就能得到两到三成的红利。<b />
一个月,就有几百贯啊。<b />
王廪在沂州就习惯了敛财,来到京中,权贵多如狗,他一个小小的工部侍郎,真心没有多少机会捞钱。<b />
皇商?<b />
即便沾了一个“皇”字,也只是商贾。<b />
王廪不敢招惹权臣、勋贵,难道还会怕了一个商户?<b />
尤其这个皇商,还是靠着工部吃饭。他可是工部的二把手呢,大事不敢沾,难道还不能捞点儿小钱?<b />
当然,王廪也不会一口答应,而是任由那皇商再三请求,这才勉强同意合作。<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