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双响炮<b />
《场刊》:强烈推荐短片《刷车》,1:1画幅开局,令人惊艳!<b />
……<b />
随着叙事节奏和人物情感的变化,导演利用两次开缩屏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挣扎、抉择。<b />
画幅的变化令情绪有了具象的表现,同时也带来了极强的戏剧张力!<b />
创新,永远是电影人的追求!<b />
我,斯特凡诺·卡萨,实名打出满分(4星)评价!<b />
……<b />
《场刊》是电影节的内部发行刊物,三大电影节都有自己的场刊,它的作用跟日报类似。<b />
一半是影片介绍、评论,另一半是各种广告。<b />
《场刊》里最重要的部分便是最后一页的场刊评分。<b />
这个评分有专门的小型评审团进行打分,从一到四星,一共有五个档次。<b />
评审团成员通常由十几位影评人组成,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媒体。<b />
最后,根据所有评分,算出一个综合评分。<b />
《刷车》首映次日。<b />
《场刊》打出了3.2的高分评价。<b />
5月15日,《场刊》修正了评分。<b />
《刷车》的分数不退反进,综合评分高达3.4分,这是今年戛纳《场刊》的最高分!<b />
短片第一!<b />
即使跟长片比较,3.4也是最高分。<b />
同日。<b />
国内也传来了好消息。<b />
第八届大学生电影节在燕京落下帷幕。<b />
在大学生录像作品单元中,《刷车》一举囊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创意】、【最佳摄影】、【最佳编剧】五项大奖!<b />
与此同时。<b />
中华网娱乐板块的小编杨涛也收到戛纳前线传回的消息,而后,他连忙找到主编。<b />
“老大,南都的窦婉茹传回消息,北电的那个学生沈良,他拍的短片轰动戛纳!”<b />
“就是大学生电影节独揽五座大奖的沈良?”<b />
“对,就是他,《刷车》的场刊评分高达3.4,现场好评如潮,窦婉茹采访了好几位资深影评人,他们都认为《刷车》能拿金棕榈!”<b />
“稿子呢?”水主编追问道:“什么时候能传回来?”<b />
“已经传回来了。”<b />
杨涛如实道:“我马上就传你。”<b />
“好,尽快。”<b />
水主编点头道:“对了,发的时候记得关注新琅、搜虎,他们要是敢转载我们的报道,那就告他们!”<b />
新世纪之初,最风光的门户网站不是新琅、搜虎、网谊,而是99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华网。<b />
纳斯达克第一只中概股!<b />
股价一度高达220美元!<b />
虽然此时的中华网股价已经跌至3美元左右,但账面上仍然躺着3亿多美金。<b />
财大气粗的中华网不仅派了专人赶赴戛纳,还跟《南方都市报》、《燕京青年报》、《南方周末》等媒体达成深度合作。<b />
他们的稿子只会独家专供中华网。<b />
很快。<b />
《青年导演沈良奇袭戛纳》的新闻稿就登上了中华网‘戛纳电影节’专题页面。<b />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以秒计算。<b />
沈良名震戛纳的消息,飞速传入北电,接着是中戏。<b />
看到新闻之后,老何一整天都是笑眯眯的。<b />
高兴啊。<b />
《场刊》评分虽然不代表短片评审团的意见,但场刊的评审员都来自《正片》、《视与听》、《电影手册》、《时代》这种级别的权威媒体。<b />
大部分情况下,《场刊》高分电影都不会空手而归。<b />
何况,《刷车》对画幅的探索,不值得一座短片金棕榈吗?<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