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有许多诗红人不红的例子,比如写下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林升。<b />
写出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曹松,写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的赵嘏。<b />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这样的唐代诗人,名叫刘方平。<b />
刘方平是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曾在天宝前期应进士试,又欲从军。<b />
但文武之间均未得偿所愿,从此隐于山水,终生未仕。<b />
在盛唐诗坛,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没有功名、没有家族背景,想出名太难。<b />
刘方平虽然人不红,但不能轻视他在诗词上所获得的成就。<b />
他的诗清丽动人,而且经典频出,备受后世推崇。<b />
“刘方平出生于河南洛阳,是匈奴河南刘氏的后裔,邢襄公刘政会的玄孙。”<b />
“他长得童颜白皙,有才有德,工于诗赋和山水画。”<b />
“刘方平曾于天宝九载应进士不中,又欲从军,亦未如意。”<b />
“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不愿仕进。”<b />
“他与元德秀、皇甫冉、李颀等诗人相交好,互有赠答。”<b />
“他的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寓情于景。”<b />
“刘方平的晚年生活不得而知,也不清楚他的逝世时间和地点。”<b />
“他的诗存世不多,仅有二十六首。”<b />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b />
“更深表示深夜,月色半人家表示月光照在半边的房屋上,形成一种明暗对比的效果。”<b />
“北斗阑干南斗斜表示北斗星和南斗星的位置,说明了夜晚已经很晚了。”<b />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b />
“今夜偏知春气暖表示在这样一个月夜,才特别感觉到春天的温暖。”<b />
“虫声新透绿窗纱表示春天的虫子发出了新鲜的声音,穿过了绿色的窗纱,传入了耳朵。”<b />
“这首诗以月夜为背景,展现了春天的景色和氛围。”<b />
“诗人用简洁而优美的语言,把月光、星辰、虫声、窗纱等元素融合在一起。”<b />
“形成了一幅清新而温馨的画面,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舒畅和惬意。”<b />
“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唐代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欣赏。”<b />
“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b />
“女子在清晨醒来,听到窗外的残莺不断啼叫,似乎在陪她一起哭泣。”<b />
“她拉开窗帘,只看到院子里的草木茂盛,春色浓郁。”<b />
“残莺是指春暮时的莺鸟,因为春天快要结束,所以莺鸟很少,故称残莺。”<b />
“草萋萋是形容草长得很茂密,也暗含了对征人未归的思念。”<b />
“此处用了对比手法,把女子的悲哀和大自然的生机相对照,突出了她的孤寂和无助。”<b />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b />
“庭院里时不时有东风吹来,把千万条杨柳都吹向西方。”<b />
“这里的东风是指春风,也是送别之风。”<b />
苏轼:刘方平是个能工巧匠,果然不愧是山水画师,巧用寥寥数个字眼便为我们钩勒出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夜。<b />
刘方平,不知何年出生,亦不知何年去世。<b />
他活跃在天宝年间,曾经参加过一次进士考试。<b />
落第之后开启隐居生涯,流连颖水河畔,终生没有入仕。<b />
这人显然对仕途看得很淡,至少不是个官迷。<b />
刘方平日常交友广泛,不仅以诗著称,也擅长山水绘画,艺术天分极高。<b />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b />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b />
没有长期乡村生活体会的人,写不出来这样清新朦胧的诗句。<b />
即便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有着赤子之心,观察入微。<b />
诗人刘方平描绘的是一幅乡村月夜图,深夜的村落万籁独寂,明月悬于夜空。<b />
倾洒下漫天银白色的光辉,萦绕着半数的庄户农舍散发出淡淡的柔和醒目之色。<b />
而另外一半依然隐没在黑夜里,不甚清晰。<b />
夜逐渐变得深沉,不知不觉中抬头去看,北斗星和南斗六星已经横斜着。<b />
周遭显得更加静谧无声,仿佛一幅静止的画面,也并非完全的静止。<b />
因为万事万物生生不息,无时不刻在运动着。<b />
今夜不知为何,偏偏感受到春夜的暖意。<b />
侧耳细细倾听,有细碎的虫鸣声清脆悦耳,竟然不见半点嘈杂。<b />
隔着窗纱第一回听见虫鸣,竟是说不出的清新纯净,心中自然而然生起一股喜悦之情。<b />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b />
这个偏字出人意料,偏偏又带着一股诗人因熟悉节气、掌握气候变化而洋洋自得的心情。<b />
虫声新鲜,因为今夜头回听到。<b />
透字绝妙,或是诗人透过窗纱去看看虫子的方位,或是虫鸣透过窗纱过滤掉些许杂音唯独剩下美妙乐音。<b />
绿是春天的代表色,然而在深夜其实很难看得清。<b />
既然看清了,何尝不是在夸赞月色的皎洁明亮。<b />
一幅清新淡然的春夜图,虫鸣融入月色,诗人侧耳聆听到的未必只此一种声音。<b />
大自然谱写的乐章必定妙趣横生,朦胧中仿佛闻到春风送来清新的青草气息。<b />
“杨柳是传统的离别之物,因为它的枝条柔软而垂下,像是在挥手告别。”<b />
“杨柳千条尽向西,暗示了征人去了西方边疆,也表达了妻子对他的眷恋和期盼。”<b />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寄托情感为辅的诗歌。”<b />
“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物,表达了女子对丈夫远征的思念和牵挂。”<b />
“诗中没有直接说出离别之苦,而是借用残莺、草萋萋、东风、杨柳等意象,巧妙地抒发了妻子的代春怨。”<b />
“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情景交融而富有意境。”<b />
“《春雪》描写了春天下雪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b />
“飞雪带春风,裴回乱绕空。”<b />
“运用了拟人手法,把飞雪比作一位美丽的女子,带着春风在空中飘舞。”<b />
“裴回是一种曲折回旋的舞姿,乱绕是一种无序纷乱的状态。”<b />
“这些词语形象地表现了雪的轻盈灵动,也暗示了诗人的心情不安。”<b />
“君看似处,偏在洛阳东。”<b />
“把飞雪与朵相比,强调了雪的晶莹美丽。”<b />
“但是,诗人又立刻转折,指出这样的景色偏偏出现在洛阳东,也就是诗人的故乡。”<b />
“这里的洛阳东可能是指洛阳城东的东都宫殿,也可能是指洛阳以东的河南地区。”<b />
“无论如何,这都是诗人离乡在外时想念的地方。”<b />
“这样一来,诗人就把自己的思乡之情巧妙地融入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b />
“《春雪》是一首描写春天下雪的优美诗篇,通过对飞雪和朵的比较,展现了雪的美丽和春天的气息。”<b />
“同时,诗人也借用飞雪之际,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思念。”<b />
“这首诗既有清新雅致的意境,又有深切感人的情感,是一首难得的佳作。”<b />
“《代春怨》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妇人在春天的早晨,因思念远方的丈夫而感到悲凉的情景。”<b />
“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b />
“将妇人的内心和外界的景物相对照,表现了她的孤寂和无奈。”<b />
“朝日是指早晨的太阳,残莺是指夜莺,伴妾啼是指妇人随着夜莺的啼声而哭泣。”<b />
“开帘是指拉开窗帘,只见是指眼前所见,草萋萋是指青草茂盛。”<b />
“这里用了一个反衬手法,将妇人的悲哀和春天的生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她的凄凉。”<b />
欧阳修:刘方平是个匈奴族人,在星光熠熠的唐代,存在感极低。<b />
刘方平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于是寄情山水、书画,诗亦有名,擅长绝句。<b />
诗风清新自然,手法甚是高妙。<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