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英结合着自己的论文,在白板上画着思维导图,开始讲述心得。<b />
“就拿我这篇发在期刊上的论文来说,我向大家完整展示了这个整理思路的过程。我把自己为写这篇文章看的书、文献进行了摘抄,并把它归入到框架中。<b />
大家可以想象,我在论文最初的框架完成以后,会形成一个篇幅不算小的文档,里面有我的框架以及摘抄的素材。<b />
这其实是我所有论文写作的第一步。<b />
我在具体写作的时候会另开一个文档,而把这个原始文档保留下来,因为它能帮助我思考和整理这些素材。<b />
大家想,完成这样的工作意味着什么?<b />
这时我可能已经看了几十份资料,并经过一个初步的消化,而当这样一个包含大量资料的文档完成以后,这就意味着我的论文的基本素材都有了。<b />
这种写作方式,在中国文学的传统里面通常是被看不起的,但据说李商隐就这么写作。<b />
据说他习惯把那些临时想出来的好词好句,放在一个小布囊里面,甚至各种典故的用法,也都提前想好,到他写作的时候就把这些东西都放在桌面上。<b />
所以别人嘲笑他说,伱这叫‘獭祭’,什么意思呢?<b />
水獭吃鱼之前,要把所有的鱼捕好,一条条摆在岸边,然后再开始吃。<b />
这样的写作方式就像水獭吃鱼一样。<b />
总之,大家要注意学术写作,和文学写作的差别。<b />
文学写作往往是基于灵感、基于天赋的。<b />
我们从小经历的写作训练,往往是天才式的写作。<b />
给你一个题目,要求倚马可待,一挥而就,文不加点,下笔万言。<b />
这是我们觉得最好的写作,但这不是学术写作。<b />
当然,其实文学写作也有区分,有纯粹灵感天才型的,也有那种像贾岛这种苦吟派。<b />
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要反复推敲。”<b />
不知不觉间,一个多小时悄悄过去。<b />
“那今天我就讲这么多,下次碰头的时候,我要看到大家的资源梳理情况。”<b />
李素英安排了下一阶段的分工和任务,喝了口茶水,自顾自离开了教室。<b />
“诶,关永仪”<b />
教授一走,骆勇飞立刻扭过头,兴致勃勃地对女孩开口问道。<b />
“我去知网上找知识产权类文献的时候,根本搜不出来啊,你是怎么找的?”<b />
“你用的什么关键词?很可能设计有问题。”<b />
关永仪奋笔疾书,低头整理着白板上的笔记,随口回答道。<b />
“假如写了个长句进去搜索,当然搜不出东西来。”<b />
“你怎么知道?你真厉害!”<b />
骆勇飞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神情,眯着眼睛挤出一丝笑容。<b />
“咱们课题组一起吃个饭吧?我还有不少问题想请教你们。”<b />
“不吃了。”<b />
关永仪放下笔,抬起眸子看了看骆勇飞,露出一如既往的冰冷表情。<b />
“等下还要陪男朋友,身边有电灯泡不合适。”<b />
说罢,她莞尔一笑,如同春风拂面,挽起吕锦程的手臂。<b />
“拜拜啦,回见~”<b />
卡文了,巨巨巨巨大痛苦。<b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