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201.写论文的一点细节<b />
“今天我讲的,其实是我在大三下学期开设的《法学论文写作》课程的内容。”<b />
“这个课总共上四次,我在备课的时候就准备成了简化版形式,今天要跟大家讲的就是这四讲里的第三讲,法学论文写作的具体操作。”<b />
法学院教学楼,某间空教室。<b />
课题组两男一女,不时认真记着笔记,接受着李素英教授的独门小灶。<b />
“上次我们讲到了论文的框架,也初步分配过了任务。”<b />
李素英是真的很专业。<b />
她像是庖丁解牛般地拆解论文,一字一句都说在点上,让几名大一新生有着醍醐灌顶的感觉。<b />
“大家注意,不管怎么样,要在写作的开始,强行分出框架,把论文的一、二、三、四点列出来。”<b />
“这样一来,我们在后续阅读材料,加以梳理的过程中,就能把材料和框架进一步地联系起来。”<b />
“比如说初步安排了论文结构以后,论文有了初步标题,有了大概的提纲,勉强分好了层次,也进行了文献的阅读和梳理。”<b />
“刚刚我看到,关永仪还会把文献打印出来,用荧光笔涂了各种颜色。对着一片红红绿绿,觉得已经万事俱备了。”<b />
李素英指了指讲台下的短发少女,转过身在白板上写下四个字。<b />
“那么,在这之后怎么着手充实论文资料呢?这时候我们可以做第一项工作,排比材料。”<b />
这可是干货,不光是骆勇飞,连打辅助的吕锦程都竖起耳朵听。<b />
“排比材料的工作可以分为两个步骤。<b />
第一个步骤是文献梳理过程中的积累,也就是摘抄素材。<b />
刚刚大家也说到,在阅读知识产权相关论文资料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这种感觉。<b />
这一部分的文章有用,这句话我是可以引的!<b />
但是如果你把这个工具书看完了,就往那一扔,回头要开始写的时候,再去翻书就找不着了。<b />
这时,就有必要做一个标记乃至摘抄的基本工作。<b />
排比材料的时候,就先把可能会引用和参考的素材录入电脑。<b />
有必要直接引用的,就摘抄下来,可供参考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一两句话记录下来。<b />
如果我们在文献梳理过程中,一篇一篇地做了这种积累记录的工作,等到梳理完了,你可能就已经有一个几万字的文档了。<b />
其实,素材摘抄的过程也是论文构思的过程。<b />
你的初步观点、大体框架乃至具体的写作策略,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这个文档,既是梳理的成果,也是思考的记录。”<b />
李素英在白板上写下第二步。<b />
“第二个步骤是归入框架。<b />
比如课题组已经梳理了30篇论文、10本书,就可以开始对照初步拟定的几个一级标题,把梳理过的文献往论文的大体框架里填。<b />
确定框架后,再回顾先前梳理的材料,大家就可以开始思考文献材料和论文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段话在哪一部分能用得上。<b />
这样,之前看过的文献和材料,都可以被归入到各个一级标题下面去。<b />
也就是说,各种素材、资料和观点,开始融入大家自己的分析框架了。<b />
按照这种方法去整理,或许论文还没开始写,已经有好几万字了。<b />
而这样做最大的意义是,论文已经在进展中了。<b />
有了思考框架,而且也有了与之相应的材料。”<b />
说着说着,李素英从随身包包中取出三篇论文,发给台下的三位学生。<b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 />
大家一边对照着白板上的思路,一边查看成熟的论文结构,理解顿时加深了不少。<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