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九皇子献祥瑞(二合一)<b />
文渊阁,议政堂。<b />
堂外寒风刺骨,堂内温暖如春。<b />
三相和七部尚书,齐聚一堂,审阅百官奏章。<b />
按照大乾惯例,百官奏章,会经过三相之手。<b />
三相拟票,给出建议后,再呈交给天子批红。<b />
若是拟票中的建议,天子不满意,可以发回三相,重新拟票。<b />
今日的议政堂,气氛肃穆,在场众人,神情凝重。<b />
只因商议之事,乃是赈灾。<b />
今夏西北大旱,颗粒无收。<b />
入冬之后,数以百万计的百姓,流离失所,成为难民。<b />
数量如此之多的难民,远超地方县衙能处置的能力。<b />
在地方县衙推波助澜之下,全都汇聚在玉京城附近。<b />
“诸位,昨夜城外,冻死难民三百五十二人。”<b />
“冻死这么多人,陈思齐在做什么?他这个玉京府尹,怎么当的?”<b />
“他若是当不好这玉京府尹,那就换个人上来。”<b />
右相两道粗眉,紧皱起来。国字脸上,愤怒之情,溢于言表。<b />
言语之犀利,大有一副要换掉玉京府尹的架势。<b />
“景行,少安毋躁。”<b />
“玉京城外聚集的难民,超过百万人,光凭玉京府尹的力量,自然难以做到面面俱到。”<b />
“思齐他有些许疏漏,也不能多加指责。”<b />
“我看,就罚俸三月。”<b />
左相撸了撸胡须,为陈府尹开脱说道。<b />
左相和右相,为了玉京府尹,争执不下。<b />
武相沈长风冷冷地看着两人争执,笑而不语。<b />
对于左相和右相两人的争吵,他早就见怪不怪了。<b />
按照规矩,百官奏章,要经过三相之手,给出建议。<b />
但实际上,武相沈长风,只过问军机之事。<b />
其他事务,一概当泥菩萨,充耳不闻。<b />
玉京府尹,看似只是赈灾不力,导致难民冻死。<b />
实则牵扯夺嫡之争,凶之又凶。<b />
陈思齐,最近傍上了太子的大腿。<b />
左相,乃是太子最大的支持者。<b />
态度上,难免会偏向陈思齐。<b />
右相暗中支持二皇子,自然要揪着陈思齐的小辫子不放。<b />
吏部、刑部、兵部和农部,四部尚书,纷纷为陈思齐说话。<b />
反观右相那边,只有户部尚书,坚决站在右相那一边。<b />
礼部和工部两位尚书,则是态度暧昧,没有露出明显的倾向。<b />
“沈相,此事你看如何?”<b />
右相语气一顿,朝着沈长风这边看来。<b />
“我一个大老粗,除了打仗,其他的一概不知。”<b />
“右相你问错人了。”<b />
沈长风打了一个哈哈,说了好像没说。<b />
如说!<b />
这般表态,符合沈长风的作风。<b />
右相目露失望,心中叹息一声。<b />
左相则是稳坐钓鱼台,笑而不语,似乎早就预料到这一幕。<b />
眼见办不到陈思齐,右相也不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纠缠。<b />
“玉京城外,难民越聚越多,总是要拿出个章程出来。”<b />
“玉京城外的灾民,至少需要一百万石粮食赈灾。”<b />
“算是整个西北,没有一千万石粮食,根本摆不平这次旱灾。”<b />
右相话音落下,在场众人,纷纷沉默。<b />
一千万石粮食,这已经是非常保守的估计。<b />
如果每一粒粮食,都能用到灾民身上,自然够用。<b />
但这是万万不可能的。<b />
下面的人,怎么可能不上下其手?<b />
即便是尚书当钦差,也只是“损耗”小一些。<b />
“子骞,国库中还有多少粮食?”<b />
左相问道,扭头看向户部尚书。<b />
库房粮食,归属户部尚书管辖。<b />
朝廷还有多少粮食能够调用,户部尚书最清楚了。<b />
户部尚书严子骞满脸苦涩,一副无能为力的样子。<b />
“除去玉京府过冬的粮食,国库中能调用的粮食,也就只有五十万石。”<b />
“只有这点粮食?”<b />
“五十万石,这够干什么?”<b />
户部尚书的话,给众人泼了一盆冷水。<b />
议论声,在议政堂中响起。<b />
五十万石粮食,连玉京城外的难民,都救济不了。<b />
更不用说是整个西北,数以百万计的难民了。<b />
“子骞,怎么回事?为何朝廷粮食,只有这么一点?”<b />
不等左相问责,右相抢先一步,开口问道,给自己“小弟”一个解释的机会。<b />
“启禀右相,今年西北大旱,朝廷免了西北的赋税,一分钱都没有收上来。”<b />
“还有前年,东海水族入侵,山东地区,生灵涂炭。”<b />
“陛下给了胶东、琅琊和临淄三郡减免赋税三年,要到明年才开始收取赋税。”<b />
“这三郡,乃是赋税重地,没了三郡赋税,朝廷本就拮据。”<b />
户部尚书大倒苦水,不是他不擅理财,而是真收得少,用得多。<b />
能勉力收支平衡,这已经是夙兴夜寐的结果了。<b />
“诸位,赈灾所需的粮食,到底怎么办?诸位总要拿出个办法。”<b />
“反正户部最多支援五十石粮食,再多没有了。”<b />
“你们就是把户部卖了,也凑不出赈灾的粮食。”<b />
左相听完户部尚书的禀报后,沉吟一二。<b />
“加税吧。”<b />
“左相,下官反对。”<b />
“朝廷赋税,已经够重了,再加税,怕是要官逼民反。”<b />
之前一直没什么声响的礼部尚书,直接跳了出来,义正辞严地说着。<b />
他一脸正气的模样,仿佛在说。<b />
再加税,大乾就要完了。<b />
看到礼部尚书跳出来反对,武相心中只觉得好笑。<b />
礼部尚书是江南人士。<b />
朝廷要加税,江南这个赋税重地,自然首当其冲。<b />
苦一苦江南老百姓,救救西北的可怜人。<b />
这种手段,左相秦墨白当政时期,干了好几回。<b />
“守正,若是不加税,你说怎么办?”<b />
左相绷着神情,眼神中似乎有不满,质问着礼部尚书。<b />
“这……”<b />
礼部尚书脸上露出为难的表情。<b />
见礼部尚书一时拿不出主意,右相给户部尚书一个眼色,户部尚书顿时心领神会。<b />
“不妨再向神农谷借贷一千万石粮食。”<b />
神农谷,十大道庭之一。<b />
以种植草木和炼丹术闻名天下。<b />
若论哪里粮食最多?<b />
不是大乾朝廷,绝对是神农谷。<b />
朝廷向神农谷借贷粮食,也不是没有先河。<b />
到现在,还欠着神农谷七百万石粮食。<b />
“不可!”<b />
“堂堂朝廷,向神农谷借贷,成何体统?”<b />
“若是传出去,会让天下人耻笑的。”<b />
左相义正词严地拒绝了。<b />
态度之坚决,根本不给户部尚书辩解的机会。<b />
武相全程看戏,微微摇头。<b />
拒绝借贷,左相说得义正词严。<b />
时机上,还是逃不出夺嫡之争。<b />
二皇子的母妃,乃是神农谷的圣女。<b />
向神农谷借贷,意味着神农谷对朝廷有更大的影响力。<b />
这是以左相为首的太子党,坚决不能接受的。<b />
到目前为止,除了太子之外,二皇子是唯一一个被册封为亲王的皇子。<b />
可以说,二皇子就是太子最大的对手。<b />
在朝堂上,以右相为首的二皇子党,也屡屡和太子掰手腕。<b />
议政堂中,争吵不断。<b />
就加税和借贷两个法子,吵成一团,谁都无法说服谁。<b />
“陛下驾到!”<b />
苏公公尖细的声音响起。<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