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科圣张衡(2 / 2)

“一天转一周,能够比较准确的反映出天象运行的情况。”<b />

“《灵宪》也是张衡写的一本非常厉害的书,里面有关于宇宙的演化,天地的结构,日月星辰的本质及其运动等方面的重大课题,对后世的天文现象研究都会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后来张衡受到政治的影响,被小小降职了一下。”<b />

“但在126年至132年还是做回了太史令,张衡许多重大的科学研究工作都是在这一阶段里完成的。”<b />

“除了刚刚主播说的,张衡还发明了独飞木雕、锐盾夹、记里鼓车、指南车等。”<b />

大明徐光启:《灵宪》是天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天文学著作,我对天文学方面的研究就来源于此。<b />

虽然《灵宪》还有一些错误和不足,但在天文学史上的意义并不因此而逊色。<b />

《灵宪》中关于天文学方面的成就,也让他获益匪浅,给他对天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多便利。<b />

《灵宪》一文中的天文学成就有很多,比如宇宙,月食,日月,陨石,星表,行星运动。<b />

关于天地的生成问题,《灵宪》认为天地万物是从原始混沌未分的元气发展来的。<b />

元气最初混沌不分,后来才开始分清浊。<b />

清气和浊气相互作用,便形成了宇宙。<b />

这种天体演化思想,是从物质运动的本身来说明宇宙的形成。<b />

认为宇宙结构不是亘古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b />

虽然张衡把天比作一个鸡蛋壳,把地比作蛋壳中的鸡蛋黄,但张衡并不认为硬壳是宇宙的边界。<b />

张衡还在浑天说的基础上,科学地阐述了月食的原因。<b />

张衡在《灵宪》中写道,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b />

而是太阳光照射到月亮上,月亮才折射出光,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则出现亏缺,正所谓月有阴晴圆缺。<b />

如果月亮进入地影,就会发生月食现象。<b />

从他所了解到的天文学知识来看,《灵宪》对月食原因的解释是很科学的。<b />

《灵宪》还提到陨星,认为是衰败了的星体陨落而成,其在陨落时为流星,坠落在地上为陨石。<b />

陨石带来天上星体的信息,但星体并非是石头。<b />

关于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运动问题,张衡提出日、月、五星是在天地之间运行,而非在天球壁上运行。<b />

并且,这七个天体运动的速度各不相同,距地近则速度快,距地远则速度慢。<b />

张衡虽然还不知道行星,包括地球都是绕太阳而运行的。<b />

但张衡确实已经发现,行星运动的速度与运转中心体的距离有关。<b />

只是可惜这种正确的思想没有引起后人的足够重视,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天文学的发展。<b />

直到如今,他才从西方传教士那里知道了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大规律。<b />

而其中之一,便是行星速度和公转周期决定于行星与它运转中心体太阳之间的距离。<b />

“除此之外,张衡还是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数学天才。”<b />

“张衡给立方体定名为质,给球体定名为浑。”<b />

“张衡研究过球的外切立方体积和内接立方体积,还是中国第一个理论求得π的值的人。”<b />

“不过,张衡在这个职位上兜兜转转了十四年,还在原地踏步。”<b />

“张衡看朝廷也没有让他升职加薪的意思,于是他就写了一篇《应问》来表达自己的想法。”<b />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b />

“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b />

“意思就是不要担心职位不够高,而应该想想自己的道德是不是完善。”<b />

“不要以自己的收入不够高而感到耻辱,而应该想想自己的学识够不够渊博。”<b />

“公元132年,已经54岁的张衡又发明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测量地震方向的仪器——地动仪。”<b />

“这是因为当时地震频繁,而古人又搞不清地震的原理,就搞一些装神弄鬼的言论来解释地震,于是张衡就想造一台能测定地震的仪器。”<b />

“公元133年,55岁的张衡升职当了侍中。”<b />

“顺帝任用他在自己身边,对国家政事提出意见。”<b />

“张衡常想着如何立身行事,认为吉凶祸福不易明白。”<b />

“所以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志。”<b />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扶,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b />

张衡:残酷的地震灾难对老百姓的伤害很大,所以我才下决心攻克这一难题。<b />

在他生活的这个时代,较大规模的地震屡屡发生。<b />

地震灾难造成了成千上万老百姓的流离失所,很多人都因为地震灾难而死亡。<b />

因此他想着要是人们能提前知道地震即将发生,就可以提前躲避,避免灾难的发生。<b />

也正因如此,他才决定研究一种仪器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b />

自那以后,他开始埋头苦读,翻遍了父亲的所有书籍。<b />

只要是关于地震的内容,他都认真地记录在笔记本上。<b />

甚至常常为了查找资料,他会走很远的路去向别人借书。<b />

此外,他还会到曾经发生过地震的地方去访问当地老百姓,询问地震发生前后的情况,并向经验丰富的老人请教。<b />

通过这些努力,他收集到了大量关于地震的资料。<b />

他通过所收集到的资料了解到,地震发生时通常会有轻微的震动,一般人难以察觉。<b />

但倒立的物品会随着震动而倒下,这些细节常常被人们忽略。<b />

直到地震真正发生,人们才会意识到逃离已经来不及了。<b />

了解到这些之后,他便开始着手研制地震仪器。<b />

经过无数次的推敲和修改,他最终成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够准确测量地震的时间和方位的仪器——地动仪。<b />

地动仪有八个方位,分别是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b />

每个方位上均有口含龙珠的龙头,在每个龙头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b />

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头所含龙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b />

“公元136年,张衡被外调任河间王刘政的国相。”<b />

“那个地方被刘政搞的是乌烟瘴气,不遵纪守法的大有人在。”<b />

“张衡到任后就是一顿整治,一下就给治好了,他也因此获得了清廉执政的好名声。”<b />

“任职三年后,张衡递下了辞职信想回家了,却又被征召拜为尚书。”<b />

“公元138年,张衡已经60岁了。”<b />

“张衡又写了一篇《归田赋》,表明这个家他一定要回,弃官归田势在必行。”<b />

“张衡在赋的开头就说,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b />

“这个时候,张衡已经不再想追求什么了,只想回归他自己,不为世俗所累。”<b />

“或许追渔夫以同嬉,超尘埃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才是张衡理想的生活。”<b />

“公元139年,就在张衡写《归田赋》的第二年冬天。”<b />

“张衡安然逝世了,享年61岁。”<b />

“回顾张衡的一生,他有的不仅仅是各个领域都精通的天赋和能力,也不仅仅是各种各样的发明和成就。”<b />

“更是人类在探索天地之间的奥秘时有的勇气和智慧,以及人类在追求技术进步时的毅力和创造力。”<b />

“而在后世,浩瀚宇宙里也有张衡的影子。”<b />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联合国天文组织于1970年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b />

“后来又于1977年,将太阳系的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星。”<b />

“2003年,国际小行星中心为纪念张衡及其诞生地河南南阳,将小行星9092命名为南阳星。”<b />

李世民: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整个世界史上亦所罕见。<b />

张衡创浑天学说,说明天象的运行原理。<b />

制作的浑天仪,其结构之精巧前所未有。<b />

汉代有学者参观了这个仪器,曾经有愿意终生陪伴在浑天仪里的感叹,足见张衡的伟大和浑天仪的精巧绝伦了。<b />

张衡不但对于天文有很好的成就,还发明了候风地动仪。<b />

同时,张衡也是有数的文学家和艺术家。<b />

无疑像张衡这样的人,在任何时代,都可以成为一个凤毛麟角的人。<b />

张衡在一生中,刻苦钻研,毫不倦怠和自满,精益求精的前进。<b />

不论在知识领域的哪一方面,张衡的造诣都是广博而精深的。<b />

文学艺术上有着优秀作品,天文历算上有着综合研究,机械制造上有着特殊技巧。<b />

而且在学术思想上张衡曾坚持反预言书籍的斗争,在政治实践上也曾有积极而进步的活动。<b />

尤其在自然科学方面,张衡有如浑天仪和地动仪等空前发明。<b />

这些丰富而珍贵的功绩,在中华科学史上都占着崇高的地位,值得他大唐子民学习。<b />

(本章完)

最新小说: 莽书生的水墨修行 苟在初圣魔门当人材 大圣座命 金铲铲求生,只有我有海克斯强化 铸命成剑,斩魂登仙 这个演员鬼计多端 40k:午夜之刃 四合如意 人在中世纪,抽卡升爵 我的天道版本太低,所以全是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