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汤泉<b />
“哦?阿姮想做什么?”<b />
楼彧见王姮目光灼灼,似是早有成算的样子,便柔声问了一句。<b />
他太了解王姮了,对于她的事业规划,大概能猜到几项。<b />
不过,他还是想听王姮自己说。<b />
“开书院!”<b />
王姮扬起小脸,这可是他们的老本行呢。<b />
在河东的时候,就开创了一代名校——东山书院。<b />
经过几年的发展,许多人或许都不知道沂州、河东在何处,却听说过东山书院的大名。<b />
东山书院是楼彧、王姮的私产。<b />
不过,在两人准备离开河东之前,便把东山书院捐给了沂州府衙。<b />
现在的东山书院,不再是私塾,而是官学。<b />
陆怀信这个沂州刺史,还亲自选拔了几个官吏,专门负责管理书院。<b />
王姮如今贵为公主,工坊、铺子等,自有下面的管事负责。<b />
王姮不是真正的金枝玉叶,不好像其他的公主般招揽人才、插手朝政。<b />
可就这么闲着,躺平做咸鱼,也不好。<b />
倒不是“空度光阴”,而是人太闲,很容易生出事端。<b />
才十几岁的小女郎,总要有事情打发时间啊。<b />
在路上,王姮就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b />
她有几个想法,但经过反复衡量,最终决定“重操旧业”。<b />
“我要在京城开办一个书院,就仿照东山书院的模式!”<b />
王姮开书院,不只是想要打发时间。<b />
也是尝到了书院的甜头——<b />
在王的建议下,东山书院不只是教授弟子学习圣人经典、熟知科举科目,而是文史医术农工等百家杂学于一体。<b />
书院门下,更是有自主建设的实验室、工坊等,以便先生、学生们进行教学、实操。<b />
过去的几年,工坊研发了许多工艺。<b />
玻璃,就是其中之一。<b />
还有晒盐法,盐卤提纯,甚至是酿酒等等工艺,也都源自于书院的工坊。<b />
另外,还有一些王姮隐藏起来的“大杀器”,也是工坊的结晶。<b />
说句“改变命运”有些夸张,毕竟王姮本来就是金尊玉贵的世家女。<b />
她的生活质量,只是略有提高,并没有因为工坊的“黑科技”而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b />
但,王姮确实受益不少。<b />
楼彧那儿,也得了许多便宜。<b />
所以,此刻听到王姮说,想要在京城复刻一个新书院,楼彧意料之中的同时,也是赞同的。<b />
“这个想法不错!王不是说,她还想进一步研究‘农学’?”<b />
“有了书院,我便可以宴请司农寺的农学博士,前来书院教书。到时候,王便可以与博士们多多交流!”<b />
想当初,楼彧还只是个六七岁的顽童时,就看穿了王的“底细”——来历有异!<b />
而经过这几年的相处,楼彧也熟悉了王的套路:她似乎什么都懂一些,却又不十分精通。<b />
每次,她都能“天马行空”的提出一个设想,然后由工匠们负责完善,并反复试验,最终得到真正的技艺。<b />
小到劁猪,大到玻璃。<b />
还有什么消炎药,缝合术,全都是这般得来的。<b />
楼彧有预感,这些还不是王的极限。<b />
她啊,脑子里应该还有许多的“奇思妙想”。<b />
来到京城,不管是物资,还是人才,都只会更为丰富。<b />
王能够将脑子里的奇妙想法具现出来的几率也就更大。<b />
开个书院,继续掏空王的诸多“神仙之法”,绝对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儿。<b />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阿姮喜欢!<b />
“书院的地址,选好了吗?”<b />
楼彧含笑看着王姮,深邃的眼眸中,是化不开的宠溺与温柔。<b />
“嗯!已经选好了!”<b />
王姮点头,“阿兄,当年迁都的时候,王就建议咱们多多买地!”<b />
房地产什么的,不管古今都是暴利的、必须的。<b />
但,长安新城的水太深,权贵又太多,那时的楼彧等,还都只是一群没有实权的n代。<b />
长安内城,以及诸多繁华地段,楼彧他们根本就插不上手。<b />
只能购买一些比较偏僻、边角的位置。<b />
比如外围的几个坊,再比如城外。<b />
而城外的郊区、乡野很多,若眼力不好,可能会被地皮套牢。<b />
王:……不怕!我可是穿越者呢。<b />
同样是荒山,但骊山附近,就非常值得投资。<b />
那里可是汤泉宫的所在。<b />
古时便有汤泉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战火的侵扰,古汤泉宫要么汤泉枯竭,要么宫殿破败。<b />
很多人禁不住怀疑,这骊山的地下水脉是否已经枯竭。<b />
王却非常坚定:买!必须买!汤泉宫的威名,还能持续一两百年呢。<b />
这地下的水脉,依然丰沛。<b />
有了王的极力推荐,楼彧、王姮等便命人运了一车的银钱,在骊山附近,圈下了大片大片的荒地、山坡。上百顷地,十来个山头。<b />
王姮完全可以从中挑选一处,用来开办书院。<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