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封爵<b />
“……阿,当记一功!”<b />
王姮看着从几大田庄、养殖场运出来的粮食、肉等,禁不住默默在心底说着。<b />
阿,真的帮了她和阿兄良多啊。<b />
不说之前的种种“神仙手段”了,只这一次,阿兄要修运河,要维持世子、哦不,现在是太子。<b />
要维持太子当年在河道实行的“仁政”,就要付出大量的、额外的钱粮。<b />
这些,朝廷是不会买单的,而是要自掏腰包。<b />
运河的差事,落在了楼彧头上,楼彧在各段河道,监督河务,王姮就要在后方,为他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b />
运河贯通南北,牵扯数个州郡,所调动的民夫数以十万计。<b />
这些人日常的耗费,绝对是个极大的数字。<b />
更为重要的是,当下的物资算不得充盈。<b />
很多时候,有钱都买不到想要的粮食、肉蛋。<b />
王姮必须庆幸,她和阿有着六七年的积累。<b />
河东、沂州,乃至青州、齐州等各地,都有王姮、王的庄子。<b />
还有他们弄出来的船队,进行海外贸易的同时,还会从南至北的运输物资。<b />
南境的粮食、果蔬等,这些年,就靠着船运,源源不断的运到齐地的海运港口。<b />
再通过陆运等,辗转运到沂州,以及其他各州郡。<b />
甚至,还能运到京城。<b />
靠着南货北卖,王姮、王大赚特赚。<b />
赚钱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家的粮仓。<b />
楼氏坞堡、王家庄子等地方,王姮储备了足以让数万人吃上三年的粮食。<b />
每年新粮下来,就会把粮仓里的旧粮拿出来或是售卖、或是用掉,然后补充上新粮。<b />
过去的六七年里,都是如此反复。<b />
王姮、楼彧名下的“粮仓”,基本上都是两年以内的新粮。<b />
且,他们的“粮仓”,并不只局限于齐地。<b />
朝廷新建都城,准备迁都之时,楼彧就命人提前进入长安。<b />
那时,王还想着在新城分一杯羹。<b />
可惜权贵太多,新城的水太深,哪怕是楼彧这位安国公的“侄子”,都很难参与都城这块大饼的分割。<b />
都城太过重要,无数权贵都盯着,即便勉强冲进去了,也只能得些边边角角的残渣。<b />
如此“鸡肋”,却还要耗费人情、财物。<b />
楼彧索性就另辟蹊径,不争新城等核心利益,而是在长安周遭疯狂买地。<b />
龙首原、骊山,楼彧命人置办了大量的荒山、荒地。<b />
这些地方,没有急着开发,而是先建了堆场、粮仓。<b />
齐地的物资运往京城,这些地方就都是中转站、货仓。<b />
楼彧的线,铺的很长很长。<b />
他甚至在陇西老家,也建了农场、粮仓。<b />
楼家军退伍的老兵,楼彧自己豢养的部曲等,都被分散安排到了这些地方。<b />
六七年的发展,自家农庄的产出,以及从南境各地收购的物资,全都分别运送到了各个粮仓。<b />
此次楼彧敢跟楼谨“赌气”,只借兵,不借粮,靠的就是这些年积攒下来的物资做底气。<b />
王姮不知道楼彧已经在西北与突厥死磕,也不知道楼彧之所以会动用各地的粮仓,是为了补充大军的消耗。<b />
她只当楼彧还在运河沿线——<b />
开凿运河、修缮各段河道,并不比动用大军消耗所消耗的钱粮少。<b />
楼家军有十万,沿河的民夫,亦有十万计。<b />
各地的粮仓不够了,那就继续从齐地,甚至是沂州调拨。<b />
王姮和王名下的在农庄、养殖场等,也开始进行“清空”。<b />
马车不断,船只往返,王姮看到一堆堆的米、肉等运出去,饶是她不在乎这些身外之物,也有些肉疼。<b />
这些,可都是她和阿多年攒下来的“家底”啊。<b />
尤其是阿,若没有她的种种神仙手段,农庄的作物不会那么的高产,养殖场的猪也不会那么的肥。<b />
“阿,多亏了你!”<b />
王姮轻声对王说着。<b />
她的记功小本本上,已经写满了王的名字。<b />
朝廷的诰封,还需要一段时间。<b />
王姮却也不能总是等着。<b />
有件事,王姮已经想了许久。<b />
王廪等人的回归,王姮拿到了王家的话事权,这件事,也就能轻松完成。<b />
她看向王,认真的问道:“阿,你可愿与沂州王氏联宗?”<b />
王愣了一下。<b />
联宗?<b />
是、是她想的那个意思嘛?<b />
只要联宗,续了族谱,那他们这一家,就从卑贱的田舍奴,摇身一变成了世家?!<b />
虽然沂州王氏远不如琅琊王氏名声显赫,却也有了二百多年的传承。<b />
更是有王姮这位家主。<b />
王相信自家的嫡长闺,她觉得,用不了多久,沂州王氏就能名扬天下。<b />
琅琊王氏,确实辉煌,可已经成为历史。<b />
北境的世家们,是不会允许王谢等旧时门阀“死灰复燃”的。<b />
王不了解世家,可她学过那首诗啊——<b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b />
这是唐朝的诗,也就是说,在唐朝的时候,王谢等千年望族都已经败落。<b />
大虞,类似唐朝的架空王朝,想来也会遵循这个历史流向。<b />
王谢等老牌氏族,注定要被新兴的北境世家却取代,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b />
沂州王氏,或许就能成为大虞的新世家呢。<b />
与王氏联宗,她王就是世家女,就不再受制于门第的束缚。<b />
不说别的,就是沈度那儿,或许都能让她正式拜师,而不是什么劳什子的“外门弟子”。<b />
还有婚事……那个丰神俊朗、清风霁月的人,是世家子。<b />
若她成了世家女,就与他——<b />
王心动了。<b />
王姮见状,便继续说道:“其实,说起来,王家庙的村民,本就是王氏的庄户。”<b />
所谓“庄户”,可以是部曲、佃农,也可以是落魄的族人。<b />
两百多年前,兴许本就是嫡亲的兄弟,只不过沦为了旁支,继而败落。<b />
同为王氏,嫡支为主,败落的旁支也就成了奴。<b />
王家庙的村民还算幸运,某次战乱的时候,脱离了王家,成了自由的庶民。<b />
但,王家庙与王家的渊源极深。<b />
王姮作为家主,可以重新续上这份关系,让王及其家人“认祖归宗”。<b />
“阿,我知你最是个骄傲的人,有傲骨、有坚持!”<b />
“但,这件事,并不是我的怜悯、施舍,而是你这些年的付出所应得的回报。”<b />
“阿,你应该知道,从七年前,我就把你当成了好姐妹。”<b />
王姮声音很低,语气却坚定。她是真的从未把王当成贱民。<b />
或许,王姮依然是高傲的,在王面前,也是主导者。<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