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忽必烈等于刘必烈!大军北伐!<b />
待得朱应从营帐内离开,脸上挂着笑容,显然是与朱棣一番交谈后,达成了合作意向,二人相谈甚欢。<b />
此番朱应的酒楼能够在北平府顺利开设,无疑将再次为朱应带来极为可观的利润,这对他而言,是一笔稳赚不赔的生意。<b />
“王爷。”姚广孝轻声开口,带着几分洞悉世事的透彻,看向朱棣,缓缓说道:“这,或许就是王爷答应引荐朱应的另一个目的吧。”<b />
“朱应酒坊的酒水堪称天下一绝。昔日沈家得到其酒水供应,借此赚取了无数钱财。”<b />
“此番能够与他合作,无疑是开辟了一条稳赚不赔的商路。”朱棣双眼中透露出对这一合作前景的看好。<b />
“既被你推着走上了这一条路,那就很难有回头路了,本王必须抓住一切的机会。”<b />
紧随着。<b />
朱棣又缓缓说道,声音低沉却坚定,野心,毫无掩饰。。<b />
说完。<b />
他微微抬头,目光望向营帐外,看着应天方向,,那里似乎才是他最终的归属。<b />
“这朱应是一个聪明人。”<b />
姚广孝微微皱眉,似乎在思考朱应的心思。沉声道:“他知道避嫌,更知道不能与王爷牵扯太深。”<b />
“也正因为他是聪明人,则更好。”<b />
“所以本王才会提出供酒而不合作开设酒楼。”<b />
“如若他不是聪明人,那本王也不会与他合作。”<b />
朱棣双手背在身后,在对朱应的这一做法表示理解,同时脸色的笑容里既有对朱应的认可,也有对自身眼光的自信。<b />
“朱应命数奇特,已经打破了命定常理。”姚广孝沉声道,脸上挂着一抹感慨:“真实年龄仅十七岁却已经取得了如此成就,世间罕见。”<b />
似乎对朱应的年纪与成就形成的巨大反差感到惊叹。<b />
“本王,不信命定。”朱棣抬起头,沉声道,眼中带着一种斗到底的气势,仿佛在向命运发出挑战。<b />
又或许在暗指皇位!<b />
………<b />
目光回转!<b />
朱应营帐内。<b />
“这一份信尽快传给林伯,让林伯自行决定。”朱应坐在案几前,手中握着笔,快速地书写着书信,一边写一边对刘磊说道。<b />
写完信,朱应又拿起书信仔细地看了一遍,确认无误后,小心地装入信封,然后对着刘磊一递:“商定好了后,北平府的商路也可打开了。”<b />
“没想到燕王叫将军去竟然是为了合伙做生意。”刘磊恭敬地伸出双手,接过书信,收入怀中,同时感慨地说道,脸上露出一丝惊讶的神色,似乎对燕王与朱应的合作感到意外。<b />
“北平府,这可是一个好地方。”朱应笑了一声,仿佛看到了北平府商路带来的巨大商机。<b />
“的确。”<b />
‘北平府比大宁府更为富饶。’刘磊赞同说道。<b />
“不过。”<b />
“燕王朱棣。”<b />
朱应沉声说着,神情却是变得严肃起来:“可不是什么简单之辈。”<b />
虽然合作。<b />
但朱应透出对朱棣的警惕,虽然目前看来,两人还能够合作赚钱,但未来若是出了什么情况,一切都是瞬息万变的。<b />
“将军。”刘磊想到了什么,微微凑近朱应,压低声音说道:“还有一事。”<b />
然后,刘磊小心翼翼地从袖口里拿出了一封密信来。<b />
“黑卫传讯。”<b />
刘磊举起密信,恭敬地禀告道:“第一批黑卫三百余人已经进入了北平府,并且已经找到了沈家商路运送,出手截获了沈家价值几千两的一批货物,押送货物的沈家之人全部斩杀。”<b />
刘磊声音透出冷意,仿佛在陈述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b />
闻言!<b />
朱应脸上露出了一抹冷笑,充斥杀意。<b />
对于沈家,他早已将其视为不死不休的仇敌,在他心中,沈家的一切都无需有任何留情。<b />
“传令黑卫。”朱应冷冷地说道:“继续。我要让沈家的生意在北平府做不下去。”<b />
朱应的眼中闪烁着仇恨的光芒,如若可以,朱应恨不得立刻将沈家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抹去。<b />
“等北平府之后,沈家要是想在其他府域继续做生意,黑卫就继续跟上去,杀。”<b />
朱应又一字一句的补充道:“总而言之。沈家的货物,我要了!沈家人的命,我也要了!”<b />
“具体如何去做,我不管,我只要结果。”<b />
朱应眼中透露出一股狠厉之气。<b />
刘磊当即躬身一拜,恭敬地说道:“属下明白。”<b />
……<b />
眨眼间!<b />
五天时间过去!<b />
大宁府,辽东府,所有受朝廷征召,参与北伐的大军都已经齐聚。<b />
三十万主战兵力皆是汇聚在北平府边境之地,营帐连绵不绝,军旗在风中呼呼作响。<b />
营门所在。众将汇聚。<b />
以朱棣为首,李景隆,还有朱应,沐晟等将领整齐地排列在营门等候着。<b />
他们身着战甲,腰佩长剑,神色肃穆。<b />
此刻。<b />
似乎在等待着。<b />
持续了一阵后。<b />
在众将前方,众多亲卫军簇拥着几位将领护持而来。<b />
郭英一马当先,蓝玉与常茂则是在后面一步。<b />
“恭迎大将军。”看到郭英来到,以朱棣为首,众将纷纷向着郭英躬身一拜,动作整齐。<b />
看到了朱棣,郭英也不敢拘礼,当即翻身下马,动作干净利落的走上前,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说道:“燕王殿下不必多礼。”<b />
“论礼,应该是我来拜殿下。”<b />
郭英一边说着,一边伸出双手,扶起朱棣。<b />
“大将军。”朱棣一脸严肃地回道:“礼不可废。如今吾乃是北伐军中的将领,可不是北平的燕王。”<b />
朱棣眼中透出对军中规矩的尊重。<b />
见此,郭英也不再多言,目光扫过朱棣身后的众将。<b />
李景隆,他自然是认识的。<b />
当看到了朱应,沐晟时。<b />
郭英立刻面带笑容地说道:“这位想必就是大宁边军指挥使朱应吧。”<b />
“末将朱应,见过大将军。”朱应当即抱拳行礼。<b />
“好。”郭英立刻笑着夸赞了一句:“本将在应天就久闻朱将军之名,如今一见,果然是年轻俊杰。”<b />
一边说着,一边上下打量着朱应,眼中赞赏之意愈发明显。<b />
“大将军过奖了。”朱应笑着回道,脸上笑容礼貌而谦逊。<b />
对于这些奉承夸赞的话,朱应已经习惯了。<b />
几乎那些不熟悉的人一见到了,要是位置高一点的,就是这样一句!<b />
如若位置比朱应低的,那就是久仰大名,要向朱应学习等等话语了。反正就是客套。<b />
虽然是武将,但在朱应看来,能够在如今洪武朝堂上生存下来的,每一个的心眼子都不小。<b />
他们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本领。<b />
“沐晟。”郭英目光又落在了沐晟的身上,笑着问道:“吾也有很久没有见过你父亲了,他可好?”<b />
“回大将军。”沐晟一脸正色地回道:“我来北疆时,父亲皆好,此番能够来到北疆参与北伐之事,更是末将之父一力促成,让末将前来北疆征伐学习,他日更好为大明效力。”<b />
“沐英将你送到北疆来是对的。”<b />
郭英笑着说道,微微点头,对沐英的做法表示认可:“虽说云南府周边那些宵小异族扰边不断,但都是一些小型战争,此番吾大明北伐,这才是真正的大战。”<b />
这时!<b />
李景隆开口道:“大将军,既然来了,那也是时候入营议事了。”<b />
“对对对。”郭英也点了点头,表情瞬间变得严肃起来,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