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星宇觉得没必要,三言两语就打消了她这个念头。<b />
聊到最后,杨星宇问她爸妈接下来哪天有时间?<b />
他准备尽快去拜见她爸妈。<b />
戚美澜回复说:“这个不急,等我回头问一下我爸妈吧!”<b />
……<b />
下午,备完晚上要用的货,暂时没事的杨星宇,去了一趟菜市场,买了一只传统的瓦罐,是那种肚子大、口小,并且有盖的。<b />
之后,他又买了些小鲍鱼、仔鸡、老鸭、墨鱼、鹌鹑蛋等食材。<b />
他准备从今天起,试做自己构想中的平民版佛跳墙。<b />
他暂时没有资金再开一个主打佛跳墙的连锁店。<b />
但他可以从今天起,不断研究佛跳墙的做法。<b />
他希望能用尽量普通、便宜的食材,做出特别的滋味。<b />
原时空他几次创业,得到很多心得。<b />
其中有一个心得是——如果能把某道菜做得很有特色,就完全可以开一个以此为主打菜的连锁店。<b />
做好了,不说大富大贵,赚个几百万,上千万,并不是很难。<b />
他见过很多厨艺不错的厨师创业,结果却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b />
原因他帮着分析了一些。<b />
其中有一个共性,他觉得是那些厨师开店,并没有核心竞争力。<b />
可能店里的每道菜,水准都不错。<b />
但却没有一道让大部分顾客都觉得惊艳的菜。<b />
用一句时髦点的话说,就是——有高原没高峰。<b />
相比之下,一些主打某一道菜的小店,反而很多都做得挺成功。<b />
比如:主打锅贴的。<b />
比如:主打狗肉或者羊肉的。<b />
等等。<b />
因为有这样的心得,杨星宇做生意,更喜欢精研某一道主打菜。<b />
把一道主打菜,精研到同行难以模仿、难以超越的程度,想赚钱就变得简单了。<b />
有人可能会说:为什么不把每道菜都精研到那个程度?乍一听很有道理。<b />
如果每道菜都有远超同行业的水平,那生意想差也难。<b />
可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b />
一个人,能把某一道菜研究到那个程度,已经很不容易,很多厨师一辈子都研究不出那样一道菜来,何况是一二十道那样的菜?<b />
样样会、不如一门通。<b />
这是他的领悟。<b />
……<b />
厨房里。<b />
杨星宇在水槽那里洗瓦罐的时候,正在案板那里练习刀工的钟星飞,好奇问:“大锅,你准备腌咸(本地发音:han)菜吗?”<b />
本地人腌咸菜,确实习惯用这种肚大、口小的瓦罐。<b />
其实,本地有一种挺小的、专门煨菜的瓦罐。<b />
杨星宇小时候,母亲偶尔就会煨一罐菜。<b />
用料很简单,一般用的是猪皮加黄豆。<b />
做法也简单,晚饭后,将装了猪皮、黄豆和清水的瓦罐,盖好盖子,放进灶膛里,灶膛里要有还没完全熄灭的草木灰。<b />
瓦罐放进去后,在没有彻底熄灭的灰烬上,堆上一层厚厚的稻壳,或者锯木屑。<b />
煨上一夜,第二天早上,把瓦罐从灶膛里拿出来,揭开盖子,就会有浓浓的香气飘散出来。<b />
瓦罐里的猪皮、黄豆都会煨得稀烂,真正的入口即化,猪皮夹在筷子上,会像果冻一样颤动,但却比果冻还嫩。<b />
在他们老家那边,在杨星宇小的时候,越是没有牙齿的老人,越是喜欢用瓦罐这样煨菜。<b />
不过,杨星宇现在研究佛跳墙,为的是开店做生意。<b />
所以,他不能用那种专门煨菜的小瓦罐。<b />
否则,出菜的效率太低,小瓦罐一次能装的东西太少,效率太低。<b />
他想先试试大一点的瓦罐,一次多煨一些出来。<b />
回头,他也会试试那样的小瓦罐。<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