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2章 废税(2)<b />
李二虎的行动力很强。<b />
他在用近乎是起标价——每石三贯又两百文,买下了这批船上运着的苎麻后。<b />
立刻就着手雇人雇船,打算将这些货物运回汴京。<b />
虽然,大宋户部给漕司定下的运费标准,从仁庙开始,就是水运顺流每百里每百斤货物十三钱,逆流三十钱。<b />
但是,那是官价!<b />
在大宋,一个常识是——大多数的商品或者服务,民间的价格,比官府的价格,一直只高不低!<b />
当然,需要交税或者核定商品价格的时候,就会颠倒过来。<b />
所以,李二虎找的船,每石苎麻的运费,最终是谈到了差不多五百钱。<b />
这个价格,不能说是市价了。<b />
只能算合理。<b />
因为,正常的话,每石货物的运价,应该在四百多钱。<b />
但他这不是第一次做这个生意,第一次与人合作吗?<b />
溢价是正常的。<b />
加上,他想试探一下,这沿途的州县税卡,只打算先运一船苎麻回去。<b />
故而,五百钱一石的运费是很合理的。<b />
不过呢,在将苎麻装好船,准备起航时,李二虎得到了船老大的通知。<b />
还会有几个客人,与他同船入京。<b />
李二虎也没在乎,答应了下来。<b />
等他登船时就看到了那几个随船的船客。<b />
一共是五个人,但很明显有四个都是随从。<b />
因为,这四个人都是挑着行礼上的船。<b />
他们的行礼,都是些书、字帖一类的东西。<b />
而为首的则是一个看上去四十多岁,儒雅随和的中年男子。<b />
李二虎也没有在意。<b />
因为,现在已是元祐二年的五月下旬了。<b />
明年开春,朝廷就要开科取士。<b />
而明年的那一科,乃是当朝官家的龙飞榜!<b />
按照过去的惯例,龙飞榜的进士,哪怕是倒数的进士,在吏部磨勘的时候,吏部的官儿,都得高看一眼。<b />
所以,每有新君即位,天下州郡的士人,都会想方设法的进京赶考。<b />
各地的发解试,将在这个关键节点,卷到不能再卷。<b />
对方对李二虎这个商贾,就更不在意。<b />
那中年男子只是在李二虎登船后,与他微微颔首致意。<b />
李二虎也不在乎,他现在只想着平安的将这一船苎麻,运抵京城。<b />
李二虎雇的这艘船,是一艘典型的大宋汴河货船。<b />
这种船相较于汴河上航行的那些漕司的大船,明显要小的多。<b />
一次最多载重,只能运一千石左右的货物,因为李二虎这次运的是苎麻,即使想方设法的将苎麻塞到船上,最后也只装了两百多石。<b />
所以,最后不得已,他只能答应,平安抵京的话,再请船老大和船夫们到孙家烧朱铺里吃酒并外加一个红包,这才让船顺利开动起来。<b />
而漕司的那些重型漕船,一艘就能载米万石!哪怕运苎麻,估计也能运个一两千石!<b />
不过货船除了小之外,在这汴河里的航速,却是比大型漕船快的多!<b />
从襄邑到汴京,漕船可能需要两天,甚至更久。<b />
因为在一些河道上或者遇到有北风的时候,它需要纤夫牵拉,才能前进。<b />
货船却不需要!<b />
它可以在汴河中,快速灵活的航行。<b />
这得益于其船体的轻便——相较漕船,它没有用于拉纤的人字桅,也没有船舵等笨重巨大的设施。<b />
在同等大小、长度下,货船比漕船,起码轻三成!<b />
其在汴河中的航行动力,全靠船首设置的八支‘招’,以及在船尾设置的八支‘撸’。<b />
招和撸,其实是两种形态不同的船桨。<b />
前者好似扫帚,后者的形状则类似于一把大刀。<b />
除此之外,货船和漕船还有个不同之处——货船的船舱里,有专门的客舱,提供给搭船的船客们躺卧休息。<b />
因为,李二虎这次运的苎麻,重量相较其他商货,轻便了许多。<b />
所以,船只一离开码头,航行速度就开始慢慢快起来。<b />
就是……<b />
因为压仓的货物有些轻,加上汴河上的风今天有些大。<b />
所以船身颠簸的厉害,没有多久,李二虎就开始晕船,趴在船首开始呕吐起来。<b />
船老大见了,哈哈大笑起来,便命人给李二虎煮了碗生姜熬的汤,又取来一片吃剩下的橘子皮,将其中的汁水挤出来,抹在李二虎的鼻子附近。<b />
喝下滚烫的生姜汤,鼻腔嗅着橘子的清香,李二虎才总算缓了些,没有吐的那么厉害。<b />
他深深的吁出一口气,这个时候,那个在船舱中的文人的声音传来。<b />
“足下若不嫌弃,吾这里有些肉桂,足下可将之泡水服用,或可缓解一二……”<b />
“多谢先生!”李二虎赶忙谢道。<b />
就是……<b />
这人的口音,李二虎感觉很熟悉。<b />
好像……好像……是福建的口音啊!<b />
因为,李二虎的东主,那位吕相公就有着这样的口音。<b />
不过,他也没多想。<b />
福建是科举大路,每次科举,都有大量福建人进京赶考。<b />
等那文人的下人,将两片红色的肉桂,送到他面前时,李二虎又拜谢了一番。<b />
可能肉桂是真的有防晕船的神效吧。<b />
总之,李二虎将一小片肉桂,煮成汤喝下去后,他感觉舒服了许多,终于是止住了呕吐,休息了一下后,整个人也有了力气了。<b />
便挣扎起来,扶着摇晃的船身,到了那客舱前,拱手拜谢:“汴京李二虎,多谢明公相助!”<b />
“来日公若在京,遇到什么麻烦事,可差人至汴京新城外安节坊李家作坊或者马行街的李家布铺处……”<b />
“只消提及‘乃是汴河上借肉桂者’,只要事在某力能所及内……某当全力以赴,以报明公今日相助之恩!”<b />
李二虎是很讲义气。<b />
这也是他能得到他田齐赏识,下嫁女儿的缘故——虽然,所谓的女儿,只是名义上的。<b />
但,却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被汴京布铺行会的会首选为女婿。<b />
那等人物择婿,哪怕是假婿,都是要出嫁妆的。<b />
自然,都是要千挑万选,确保自己不会亏本才行。<b />
船舱中的文人,却是爽朗一笑:“你我萍水相逢,自是有缘……遇有缘人受难,随手相助,乃吾本心也……”<b />
“至于报答……”<b />
他笑起来:“却是不必了!”<b />
不过,很明显他对李二虎‘知恩图报’的特性,非常欣赏。<b />
“二虎是吧?”<b />
“是……”李二虎抱拳。<b />
“进京之后,若是有缘,自有再见之日!”他在船舱中说着。<b />
这个时候,李二虎反应了过来。<b />
那文人的口音,和他的东主相差无几,想来乃是同乡。<b />
但对方自登船至今,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晕船的模样。<b />
他的那几个随从也是如此。<b />
所以……<b />
一个福建人,不怕晕船,却随身携带着针对晕船的肉桂?<b />
考虑到肉桂,是岭南那边所产。<b />
而且价格一直不低……<b />
所以,他不是进京赶考的士子!<b />
而是一位入京的官员!?<b />
也只有这种在州郡仕宦,需要经常性的奔波于各地的文臣,才会有这许多的特点。<b />
李二虎想到这里,也就释然了。<b />
不过,他也依旧没放在心上。<b />
毕竟,这大宋朝自仁庙以来,福建出身的官员就越来越多。<b />
他的东主,就是一位福建人!<b />
……<b />
杨汲端坐在船舱中,捧着手中书籍,看着其上的文字,也听着船舱外的商贾的拜谢声。<b />
“李二虎?”他心底轻笑一声:“想不到,随手结下的善缘,还是个懂报答的商贾……”<b />
“不错!不错!”<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