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的听完王子韶的介绍后,赵煦就靠在坐褥上,想着张问的履历。<b />
一个早在四十多年前,就已经是大宋制科进士的新星。<b />
一个在随后的四十多年,在地方上浮沉的官场老将。<b />
赵煦的手指微微一动。<b />
老登们在很多时候,确实有些讨厌。<b />
因为他们顽固、保守,活在旧日的时光中。<b />
这个张问也是一般。<b />
但在另一方面,这些人的官场经验和基层经验,却是年轻一代,望尘莫及的。<b />
譬如文彦博、张方平、冯京这三个老登。<b />
别看他们都已垂垂老矣。<b />
但,现在的朝堂上的很多事情,还真离不开这些老登。<b />
像大宋这样迭屋架床的封建王朝,想要梳理开来,需要的就是经验。<b />
没有经验,贸然上手,必然手忙脚乱,也会给人很多投机取巧,上下其手的机会。<b />
熙宁变法,败就败在这里!<b />
老登们不合作,王安石没有根基。<b />
就只能飞快的提拔人,刚开始还要考察能力,观察人品。<b />
到后来,什么能力?什么人品?<b />
都不重要!<b />
重要的是忠诚!<b />
于是,越到后面,阻力越大,越到后面,效率越低。<b />
即使是王安石,也只能黯然退场。<b />
所以啊,赵煦从庆宁宫醒来后就知道。<b />
他必须首先和这些老登合作。<b />
因为,想要理清楚这汴京沼泽里的弯弯绕,想要驾驭着这个庞大、臃肿、畸形的官僚体系走向新时代。<b />
就必须得到这些人的支持、配合与帮助。<b />
至少不能把这些逼到自己的对面去,撕裂整个国家。<b />
想着这些事情,赵煦动了动手指,心道:“这个张问想要的东西,朕自然是能给……”<b />
张问今年七十五岁了。<b />
这个年纪的老臣,早该退隐泉林,悠闲养老了。<b />
但他依然不知疲倦的奔走在官场上。<b />
那他肯定是有所求的。<b />
想想也是!<b />
四十多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制科进士,想必也曾畅想过出入两府,拿一把清凉伞吧?<b />
但数十年下来,却因为一直和当政的宰执逆行。<b />
只能是蹉跎于江湖,在州郡打转。<b />
他肯定是不服气的,不甘心的。<b />
如今,他的人生已到了暮年,所求的东西,赵煦大抵能猜到。<b />
他也能给出来。<b />
问题是……<b />
“但他愿意给朕,朕想要的东西吗?”赵煦想着。<b />
这是个问题!<b />
因为此人,在过去数十年,一直在与当政者逆行。<b />
他一直在反对!<b />
反对一切他认为不对的。<b />
偏事实一再证明,他是正确的。<b />
长期下来,他心理上会不会出问题呢?<b />
赵煦想着,便问着王子韶:“藻镜……张问入京以来,可曾在京中活动过?”<b />
王子韶答道:“奏知陛下,臣尝听人言,臣问回京后,曾去过几次太学……还到了汴京学府里看过……”<b />
“据说……前中司臣亶,曾与之在朝集院中相遇,据说两人谈论过一些蒙学、小学的事情……”<b />
舒亶回京后,一直住在朝集院。<b />
这个大宋小吕布,回京后没有到处去跑官、访友,反而一直泡在汴京学府那边,看上去对汴京学府的小学与蒙学都很好奇的样子。<b />
也不知道他装的,还是他真的喜欢教育。<b />
不过,明州那边的走马承受报告说,舒亶退居老家后,就在家里挂了个牌匾,上书:【懒堂】二字。<b />
每日只在家中,教乡中弟子读书,对于国事、朝政从不过问,几年下来,其在明州可谓是桃李成群。<b />
当地人尊称曰:舒学士!<b />
看上去似乎确实是有意深耕教育,教书育人了。<b />
如今,他又和张问混在了一起?<b />
想到这里,赵煦就点点头,不再关心这个事情,只拿着笔,在自己面前的案板上,写下一行速记——张问【种世衡幕府】、【吕夷简旧人】等关键信息。<b />
这才接着拿起觐见名单,问道:“都堂新除的这位河北路转运使顾临,卿且为朕说说……”<b />
“诺……”王子韶躬身再拜,与赵煦介绍起此人的履历来。<b />
之后,赵煦又问好了几个新除的地方监司官员或者六部有司官员的事情。<b />
绕了这么大一圈后,赵煦才终于进入戏肉。<b />
他拿着觐见表,道:“藻镜,有个事情,朕想请爱卿去办。”<b />
王子韶当即一个机灵,拜道:“臣恭听德音指挥!”<b />
“新除判律学崔台符,入京也有一段时间了……藻镜就代朕去朝集院中,见一见他,也问他一问,将来履行律学后,有何想法?”<b />
这就是让王子韶去做组织部的事情了。<b />
重要官员履新之前,先派人谈话,摸清楚情况,再在召见时交底并分配任务,定下kpi。<b />
崔台符将要上任的律学,在赵煦看来,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b />
因为,从现在开始,赵煦将逐步加大对律学的投入力度。<b />
虽然可能比不上赵煦对武学和算学的投入力度。<b />
但,一个能够培养出大量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法律人才,特别是民事诉讼方面的人才。<b />
在赵煦看来,是关乎将来大宋社会稳定的关键。<b />
毕竟,随着未来商业、资本、技术的发展。<b />
各种民事、商业纠纷,必然层出不穷。<b />
而随着越来越多人口,进入工商业。<b />
一个合乎公序良俗,同时也能顺应时代、社会发展水平的法律系统,也是需要建立、完善的。<b />
毕竟,赵煦希望未来的工商业者也好、工人也罢,遇到问题最好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b />
可千万不要放下法律,拿起武器。<b />
若是这样的话……<b />
一旦汴京城里起街垒,可不是闹着玩的。<b />
或许这种事情无法阻止——毕竟,只要走上那条路,那么这一天就是迟早的。<b />
但,至少有生之年赵煦不想看到汴京城出现街垒。<b />
所以,让人相信法律,就是很关键的事情了。<b />
“诺!”王子韶却是不知道,他接的是一个怎样的权力?<b />
赵煦看着他的模样也没有多说,只是道:“藻镜便去吧!”<b />
“臣拜退!”<b />
……<b />
朝集院。<b />
崔台符正在和人下棋对弈。<b />
与他对弈的,也算是【老朋友】了。<b />
元丰时代,曾相爱相杀的舒亶舒信道。<b />
他们两个当年在朝中为了争先帝的圣眷,几乎杀红了眼。<b />
而如今,他们再次齐聚,却是谈笑风生,好似多年未见的故友。<b />
正下着棋,崔台符的一个元随,来到他身边,耳语了一句。<b />
崔台符听完,神色便变了一下,放下棋子,拱手对舒亶谢罪道:“信道贤弟,今日之局,恐怕不能继续了……”<b />
舒亶看向他。<b />
崔台符也不瞒他,道:“吏部的藻镜来了!”<b />
“王圣美?”<b />
“然!”崔台符颔首。<b />
舒亶连忙道:“崔公且去,吾在此等候崔公归来就是了!”<b />
崔台符拱手再拜,然后匆匆而去。<b />
舒亶则看着崔台符的背影,皱起眉头来。<b />
想当年,王子韶在他面前,只是个点头哈腰的小弟。<b />
但现在,这个衙内钻,却是吏部的藻镜。在吏部尚书韩忠彦,当着甩手掌柜,每天喝茶看报的今天,他是实际上的吏部尚书,执掌着天下官员的注阙、铨选、考课。<b />
可谓是圣眷深厚!<b />
他呢?<b />
入京也差不多一个月了,却连陛见的名单都没上。<b />
还在排队中。<b />
虽然,在大宋官员陛见排队排上三五个月都属正常。<b />
但,他多少是有些想法的。<b />
“也不知,都堂何时将我的名字放到陛见的排班中……”<b />
“也不知还要等多久,才有机会面圣……”<b />
他想着,就悠悠一叹。<b />
……<b />
崔台符回到自己住的院子,就见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在院子中。<b />
“圣美!”他微笑着,迎上前去。<b />
“平叔公!”王子韶整理了一下衣冠,上前就拱手:“久未相见,风采依旧啊!”<b />
崔台符笑起来:“圣美风采却是远胜当年了!”<b />
王子韶轻笑着问道:“平叔公,可否借一步说话?”<b />
崔台符点点头,他自然猜得到,王子韶登门见他的意图。<b />
只能是宫中的旨意!<b />
不然,这衙内钻,怎会屈尊降贵,来见他这个已经要靠边站,被发配律学的老头子?<b />
于是,便带着王子韶,进了一间僻静的厢房,命亲信元随在门外守着,不让他人靠近。<b />
两人在厢房里嘀嘀咕咕了一刻多钟,崔台符就春风得意的亲自将王子韶送出了院门。<b />
王子韶走到院门口,却忽然停下脚步,问道:“平叔公可知,这朝集院内住着的前知河阳府张公雅居何在?”<b />
“圣美说的是?”<b />
“张公昌方!”<b />
“哦!”崔台符指了指这朝集院内的一处院子,道:“听说张公便居于彼处……不过他甚少出门……”<b />
“每日只在院中写诗、作画。”<b />
“哦!”王子韶拱手谢道:“多谢平叔公指教!”<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