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着他们这些人,就要被那些奸臣、佞臣蛊惑两宫贬黜出京。<b />
是这位少主出的手。<b />
他陆佃,罢侍讲、给事中,以通议大夫判国子监,为龙图阁待制,兼管勾太学公事,让他留了下来,守住恩相的新法的这块根据地。<b />
同时,中书舍人蔡卞,外放知郓州,后改淮南东路转运副使。<b />
试中书舍人王震,为河北路常平公事。<b />
兵部侍郎许将,出为成都府路转运使。<b />
侍御史满中行,以朝请大夫知潭州。<b />
没有贬黜,没有折辱,一切循故事惯例,高度表彰,高度评价。<b />
所以,在人事任命上,这位少主在当初就已经表现出炉火纯青的手腕。<b />
难不成是?<b />
他想起了先帝时代的一些往事。<b />
于是赶紧道:“奏知陛下,臣在太学,只知敦促师生,于天下贤能,实在了解不多。”<b />
赵煦叹了口气,道:“朕身边倒是有个不错的人选。”<b />
“只是资历差了些……”<b />
陆佃低着头。<b />
“不知道先生可听说过集英殿讲述、承务郎程颐的名讳?”<b />
陆佃咽了咽口水,他就知道,他就知道——先帝的时候也是这样。<b />
有什么想要提拔,但不符规矩的人。<b />
那么,就立刻能看到先帝的脸瞬间阴沉。<b />
但他见过程颢,也和程颢打过交道啊!<b />
当年恩相屈节相交,都碰了一鼻子灰。<b />
熙宁时,程颢为御史,先帝早闻其名,所以就诏其入宫讲经。<b />
但程颢一讲经,就滔滔不绝,常常能持续一个上午甚至更久。<b />
坊间有传说,程颢、程颐兄弟有次应邀赴宴,宴上名妓,程颐见之,当场拂袖而去,程颢却笑眯眯的坐下来,只当没看到对方,依然与友人把酒言欢。<b />
第二天程颐再见友人时,依然面带怒色,认为自己被羞辱了。<b />
但程颢却是坦然大笑,与友人道:某当时在彼与饮,座中有妓,心中原无妓;吾弟今日处斋头,心中却还有妓!<b />
如今,程颢已逝,哀荣备至。<b />
天子钦赐神道碑,亲笔御题碑文为:明道先生。<b />
对其文章,尊崇备至,传说每天都要拿出来看一看。<b />
如今,更是要越过正常的人事任命程序,让程颐这个布衣为国子监司业?!<b />
陆佃思来想去,最后只憋出来一句:“程说书,固然清正有名。”<b />
“然其本官不过承务郎……”<b />
“国子监司业,朝廷之制,非朝官以上不可为!”<b />
准确的说,必须是从六品以上,也就是朝奉大夫以上的朝官才能充任。<b />
区区承务郎,不过是京官的最底层。<b />
“比如说,权发遣试国子监司业!”<b />
元丰新制,增加了行、守、试的官员头衔。<b />
“此外,程说书,也非是一般官员。”<b />
“其无心功名,醉心于教化……”<b />
“朕以为,程说书充任国子监司业是可以的。”<b />
“何况今日太学之乱象,也需要程说书这样清正、有名的鸿儒来矫正一番!”<b />
陆佃一听,顿时噎住了。<b />
太学有好的方面——一切都靠考试。<b />
从外舍生升内舍生,再从内舍生升上舍生。<b />
都是依靠考试,一场场考出来的。<b />
比如外舍生每个月都必须参加由太学博士主持的考试,称为私试。<b />
朝廷每年还会专门遣人来组织两次考试,称作公试。<b />
第一场考经义,第二场考策论。<b />
公试的制度,照抄科举,采用弥封、糊名、锁厅等办法。<b />
等到年终,由太学博士综合全年外舍生在私试和公试上的考试成绩,进行评定,然后上报最优秀的一百人名单。<b />
基本上这些人就是下一年的内舍生了。<b />
内舍升上舍也是如此。<b />
总之就是一切凭实力,看成绩说话。<b />
但问题也恰在这里!<b />
除了类似宗泽这样,天子亲自插手的个例外,太学一切都靠考试,看成绩说话。<b />
在这种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情况下。<b />
太学生们对成绩的敏感,使得他们总是瞪大了眼睛,盯着其他人,动不动就怀疑对方舞弊。<b />
而太学的教学方法,又是由太学生自选五经之一学习。<b />
这就直接导致了一个可怕的后果——太学的教谕们,那些直接面对学生的老师,根本不敢和他的学生有什么太过亲密的接触。<b />
因为一旦走的近了,万一对方考试考的好。<b />
就会被人怀疑串通舞弊。<b />
就得自己证明自己真的只吃了一碗粉。<b />
在这种情况下,叠加新旧两党的对立。<b />
“官家都知道?”<b />
“也是……”陆佃在心中想着:“当今官家,可是全盘接收了先帝探事司逻卒……”<b />
“太学内部发生的事情,岂能瞒过他?”<b />
就是……<b />
他倒是乐意见到程颐丢人!<b />
可问题是,一旦程颐丢人,那他作为举荐人,是要承担连带责任的。<b />
特别是对那些得罪过他的人,真的是能一直记一直记。<b />
没办法,他只能道:“陛下圣明!”<b />
“臣早闻伊川书院程正叔之贤名!”<b />
“太学诸生,正该当有这样一位当代鸿儒执掌教鞭!”<b />
国子监司业,管的就是学规和学生的个人品行。<b />
这么一个固执、迂腐的人,来当国子监司业……<b />
陆佃感觉,恐怕要出事。<b />
赵煦听完陆佃的表态,顿时笑起来,道:“先生所言,朕深以为然!”<b />
给程颐安排到太学。<b />
这既是赵煦的报答——程颐这个人,在政治上的野心不大,他最喜欢的就是做教育工作了。<b />
正好,太学的太学生们,也需要一个严厉的教导主任来好好管一管。<b />
同时,太学周围的那些红栀灯也太多了。<b />
虽然说,国朝士大夫们狎妓是传统。<b />
但这些太学生们,却吃着赵煦的,用着赵煦的,还拿着赵煦给他们的钱去票,却不给他做贡献,这就忍不了。<b />
当然,赵煦安排程颐来太学的主要目的,还是要借程颐的名声来推行一些别人做不到的事情。<b />
比如说,将术算一道,纳入到太学考核成绩里。<b />
像这种事情,别人是推不动的,就算想推,在面对阻力的时候也会退缩。<b />
所以,只要让程颐认定,术算纳入太学考核就是圣人之道,也是天下正道。<b />
那他就会死磕于此!<b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