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里面有很多暗箱操作的地方。<b />
太常礼院的官员,就经常靠着这个,狂吃去世大臣家属的好处。<b />
而一般的家属们为了给自己的先人捞一个好谥号,只能捏着鼻子任由这些家伙敲诈。<b />
不过类似司马光这样的执政重臣,是直接跳过了前面两个步骤的。<b />
不需要请谥,也不需要太常礼院的人来拟谥——他们的咖位不够,没有资格。<b />
能评价宰执的,只能是另一位宰执。<b />
听说文彦博来了,韩绛和吕公著,连忙领着其他执政出迎。<b />
等他们将文彦博,迎到都堂的大厅,请他上座后,文彦博就直接开门见山的问道:“诸位宰执,司马君实的谥号,议得如何了?”<b />
韩绛道:“不瞒太师,我等正在议。”<b />
“嗯?”文彦博眼睛一瞪:“有困难?”<b />
“不瞒太师,确实如此。”韩绛不动声色的答道。<b />
“有何困难啊?”文彦博眯着眼睛,扫着在场的这些宰执,整个人的气场完全放开,瞬间就让很多人感觉到压力了。<b />
也是直到这个时候,一些年轻人才想了起来。<b />
这位老太师可不仅仅是一个致仕赋闲在京养老的老臣。<b />
他还是一位曾在御前,直接说:陛下乃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的强势人物。<b />
关键是,他说了这个话后,一根毛都没有掉过。<b />
先帝依然重用他。<b />
韩绛不动声色的道:“官家禁中曾语太后:《礼》曰:微之显,诚之不可掩也!又闻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b />
“故此,我等宰执,以官家之语,拟司马君实之谥。”<b />
文彦博自知道这个事情。<b />
他看向韩绛,道:“官家既有此意,尔等宰执,照此议定便是有何难处的?”<b />
“依老夫看,司马君实生平治学严谨,有经天纬地之文章,有道德博闻的名声,其一生清白,天下知名,志向始终,不曾为之动摇!临终以仕宦所得,尽馈于父老,可谓无私!”<b />
他说着,就直勾勾的看向韩绛。<b />
谁都知道的,司马光生前的追求是什么?<b />
为什么定不下来?<b />
吕公著这个右相肯定不会拦。<b />
唯一会拦的,就只有韩绛这个左相了。<b />
韩绛眯起眼睛:“自古,谥乃行之迹也。”<b />
“官家固欲美谥之,但我等大臣,却不能不顾天下议论!”<b />
“当初,夏文庄(夏竦)仁庙初欲谥文献,群臣非之,再改文正,群臣再非,终为文庄。”<b />
说到这里,韩琦就看向文彦博:“太师难道连此事也忘了吗?”<b />
文彦博呵呵一笑,他和韩绛,都知道彼此话中的意思。<b />
他来这里,就是来给司马光争一个好谥号的。<b />
而且,这个谥号,司马光生前一直在追求。<b />
而韩绛则不想给。<b />
因为韩绛说了——谥,行之迹。<b />
是一个人一生的总结。<b />
而他不认为,司马光配得上那个谥号。<b />
于是,就举了夏竦当年的事情来回敬文彦博。<b />
真是岂有此理!<b />
只是,韩绛哪来的胆子?<b />
他今天做这样的事情,不怕将来他死后,也被人在身后名上为难吗?<b />
除非……<b />
文彦博眯起眼睛来。<b />
他看着韩绛,想着韩绛透露给他的内容。<b />
禁中官家语太后——《礼》曰:微之显,诚之不可掩也!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b />
前一句,语出礼记中庸篇,后一句,出自诗经.大雅,也被礼记所引用过。<b />
两句话连在一起,正常的解释应该是非常正面的才对!<b />
那为什么,韩绛非要拦着?不肯给那个谥号?<b />
有什么事情,是被他忽略的吗?<b />
这样想着,文彦博就问道:“那么,都堂诸公,都拟了些什么谥号?”<b />
韩绛轻声道:“老夫以为,司马君实一生,治学有成,资治通鉴一书,旷古烁今,可谥之曰:文!”<b />
文彦博顿时怒目圆睁的看向韩绛,感觉自己被挑衅了。<b />
因为在大宋,单谥在通常情况下,是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委婉的批评或者是朝廷对这个大臣的死,根本不重视,甚至很轻视。<b />
因为有两个前例——仁庙时,曾想给一个叫王沫的小官谥文,而这个官员死时的官职甚至不够赐谥的标准!<b />
第二个例子,同样发生在仁庙时代。<b />
执政陈执中去世,当时最初主持议谥的是韩维,韩维素来不喜欢陈执中,所以给他定了个‘荣灵’的谥号,这就是指着鼻子骂他了——宠禄光大曰荣,不勤成名曰灵。<b />
主持定谥的太常寺,觉得韩维太激进了,做人要友善一点,所以给改了一个‘恭’的单谥——不懈于位曰恭。<b />
这也算是恶评了。<b />
然后,当时的判尚书考功官杨南仲,觉得太常寺这个恶评,太不委婉了,所以将单谥变成了双谥,加一个襄字,以恭襄报了上去——所谓襄,谥法云:因事有功。<b />
这个人对大宋还是做了那么一点贡献的!<b />
当然,放在恭襄的语境里,这个贡献很可能就是指的他死了这个事情。<b />
最后,报到仁庙那里,仁庙感觉杨南仲还不如不加那个襄字呢。<b />
于是,最后定下来的就是谥恭。<b />
陈执中,从此就是陈恭公了。<b />
所以,在现实来说,在大宋单谥是不如双谥的。<b />
这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事情。<b />
看看历代赵官家那又臭又长的谥号就知道了。<b />
同时这也是一个很简单的数学题——字数越多,功劳越大,美名也越多。<b />
所以,韩绛给司马光按的单谥,在文彦博的理解中,等于是不装了,奸臣自己跳出来了!<b />
韩绛看着文彦博的神色,道:“太师不要急。”<b />
“谥文也没什么不好。”<b />
“韩文公(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为天下表彰至今,可谓佳话!”<b />
“此外,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b />
“司马君实以‘文’为谥,并不伤其美誉。”<b />
“何况,老夫也只是一个提议。”<b />
“太师若是有异议,可以上书官家,直抒己见。”<b />
文彦博看着韩绛,有恃无恐的样子。<b />
内心的迷思更多了。<b />
因为,很显然,韩绛是不可能糊涂到这个样子的。<b />
给司马光一个单谥?<b />
别说官家了,朝臣们是绝不会答应的。<b />
尤其是吕公著、范纯仁、吕大防还有他、冯京、孙固等旧年的旧党大臣们,没有一个会同意。<b />
所以……<b />
考虑到韩绛马上就要致仕这个事实,这就不得不让文彦博怀疑,韩绛是故意,故意在这里当小丑,扮恶人。<b />
这样想着,文彦博就哼了一声,道:“若是如此,老夫自会上书。”<b />
他看向吕公著:“右相以为呢?”<b />
吕公著平静的说道:“吾也已拟好了给司马君实的谥号。”<b />
“嗯?”<b />
“文忠!”吕公著淡淡的说道:“君实,有经天纬地之学,有道德清正之名,有爱民之心,有惠礼之行,谥文,恰如其当。”<b />
“而其危身奉上,不辞艰险,可曰:忠也!”<b />
文彦博的眉头皱的更紧了。<b />
韩绛故意提出单谥文,或许还能用打击报复解释——司马光生前,没有给过他一次面子。<b />
所以,他在致仕前,故意恶心一下司马光虽然很不理性,但不是没有可能。<b />
毕竟,万一他抱着自己都要致仕了,不如爽一爽的想法呢?<b />
可吕公著拟的这个谥号就……<b />
文忠?<b />
也算是个美谥吧。<b />
也算符合司马光生前的作为吧——哪怕他为执政,有八个月在家里卧病。<b />
但就问你,他是不是不辞艰辛,抱病入京,为少主辅政?是不是在病中都在忧心国事、民生?<b />
可是,司马光想要的谥号,他自己虽然没有说出口。<b />
但谁不知道啊?<b />
就是文正!<b />
所谓文正,乃仁庙朝时,为避讳仁庙的名字,而从文贞改过来的。<b />
谥法曰:清白守节曰贞,行清白,执志固也。<b />
又曰:不隐无屈曰贞,坦然无私也!<b />
对大宋而言,文正是仅次于忠献的美谥。<b />
但对司马光而言,文正是他一生的追求。<b />
不能谥文正,他的一生就是失败的。<b />
吕公著与之相交数十年,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b />
除非……<b />
文彦博想到了一个可能,默默的不在做声。<b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