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如此一来抽调的禁军,就得选派一位忠贞、任事的大臣去亲自整军才行!”向太后看向太皇太后说道。<b />
军队的事情,她不太懂。<b />
在这方面,太皇太后才是权威!<b />
向家,终究不如高、曹两家,世代将门,对武臣极为了解。<b />
太皇太后点点头,然后思虑一番。<b />
“燕达、苗授皆正任武臣,更是殿帅,不适合直接领兵!”<b />
“如今京城之中,有资格,能统兵者,恐怕只有武信军留后李宪了!”<b />
“可李宪乃是内臣,内臣不可直接于京城统兵!”<b />
唐代北衙的教训,太深刻了。<b />
所以,内臣们只要回京,就会剥夺一切军权。<b />
大臣和皇室都绝不会容许有内臣在汴京城掌握一支武装力量。<b />
而排除掉这三个合适的高级武臣以后,汴京城剩下的人,就都是些中生代的年轻武臣了。<b />
从这些人里,要选一个信得过的,能力也靠谱,同时能被朝臣接受,不至于被枢密院驳回的人选,有些难度。<b />
因为,这些人信得过的,能力就欠缺了。<b />
能力和信任都满足的,枢密院就会驳回!<b />
最典型的,就是苗授之子苗履——岂有父子同朝掌兵者?<b />
想都不用想,苗履肯定会被枢密院驳回任命。<b />
忽然,太皇太后想起了一个人。<b />
她看向赵煦,问道:“官家,可否从官家身边调一位武臣,来充任这一支禁军的整军使?”<b />
赵煦问道:“不知道太母想要谁?”<b />
太皇太后说道:“狄咏!”<b />
只是目前最合适的人选。<b />
狄咏是天子近臣,皇室肯定信任,他在沿边当过提举保甲,资序也合适,作为狄青之子,他的统兵能力应该也不错。<b />
赵煦微笑着回答:“太母做主便是了!”<b />
此事,一直在赵煦的算计范围。<b />
只要两宫答应抽调十個在沿边轮戍过的禁军精锐指挥,组成大宋的中央战略预备队。<b />
那么,无论两宫怎么选,她们选的都只会是赵煦的忠臣!<b />
原因很简单——现在朝中和边塞,战功赫赫的大将以及文官帅臣,都是赵煦的父皇提拔、任命的。<b />
而且大部分人,早已经见过了赵煦。<b />
不信的话,可以数一数。<b />
熙河路的赵卨,赵煦直接任命的,鄜延路的刘昌祚,是赵煦顶着御史文官的压力,让他以武臣的身份,为一路经略使,泾原路的章楶,赵煦特旨提拔起来的。<b />
权发遣熙州的游师雄、知洮州的苗履、熙河路兵马钤辖王文郁、知兰州的李浩、阿克密……<b />
泾原路的彭孙、姚兕、姚麟……<b />
还有河东的吕惠卿及其帐下大将们……<b />
沿边各路,唯一不是赵煦直接任命、提拔的人,就只有新知庆州、权发遣环庆路经略使范纯粹。<b />
可是,范纯粹的哥哥范纯仁,是赵煦的老师。<b />
至于你要问,现在朝中或者其他地方文臣里,还有没有可以带兵的文官士大夫?<b />
自然是有的!<b />
都堂执政章惇……京东路的熊本……还有在泸州的王光祖……<b />
都是能带兵知兵的。<b />
但他们是谁的人?<b />
还不是赵煦的?!<b />
所以……<b />
选吧,选吧!<b />
只要两宫是在正常程序下,选拔大将或者文臣去充任这支中央战略预备机动部队的指挥官。<b />
那么就一定会选中赵煦的人。<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