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大安元年八月戊辰日(初七)。<b />
大辽皇帝耶律洪基天安节。<b />
耶律洪基率着群臣,亲自出上京临潢府,在城外设帐。<b />
然后按照契丹人的传统,在帝帐前宰杀了一只白狗,将其埋在距离帝帐七步之外的土里,将其狗头暴露在地上。<b />
这是捏揭耐,契丹人迎接中秋节的庆典礼仪之一。<b />
是的!<b />
契丹人过全套的汉人节庆。<b />
中秋节、重阳节、中元节、春节、寒食节、乞巧节……<b />
他们全都过!而且从皇室到下面的部族,都会隆重庆祝这些节日。<b />
当然了他们也加了一点契丹民俗在里面,捏揭耐就是中秋节的契丹民俗。<b />
等八天以后,中秋节那一天耶律洪基的帝帐就会转移到今天祭杀的白狗之地。<b />
除了这个民俗外,契丹人过中秋节和汉人一模一样。<b />
都会赏月,士大夫贵族也都会唱和、游乐。<b />
甚至,自从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后,辽国君臣每逢中秋,都会吟诵这首词。<b />
相应的,苏轼的名头在辽国也很响亮。<b />
亲手将白狗埋在土里,耶律洪基拍了拍手上的尘土。<b />
“陛下……”<b />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绩持芴来到耶律洪基身前,恭身拜道:“南朝贺陛下圣节生辰使杨汲等人,已在营外!”<b />
“杨汲?”耶律洪基皱了皱眉头:“没听过……”<b />
“陛下,使团之中的南朝皇帝贺陛下生辰使吕嘉问,陛下应该听说过……”<b />
“吕嘉问?”耶律洪基这才露出笑容:“那个被南朝丞相大骂家贼的人?”<b />
“他如今在南朝身居何职?”<b />
“光禄卿……”王绩回答。<b />
“让他们等着……”耶律洪基兴趣寥寥的说道。<b />
“遵旨!”王绩趋步而退。<b />
耶律洪基回头,看向了一直跟着他的孙子耶律延禧。<b />
他又叹息了一声。<b />
这几天他亲自教这个孙子读书,整整七天,还是没有把尧典给背好!<b />
这让耶律洪基的脾气,变得不再那么的温柔。<b />
实在是这个孩子太笨了!<b />
一句话教了好几遍,还是记不住!<b />
耶律延禧看到祖父看向他,立刻下意识的低下头去。<b />
耶律洪基深吸一口气,摇了摇头,走到他面前,道:“延禧啊,今天祖父圣节,南朝使者面前可能背《尧典》?”<b />
耶律延禧摇摇头。<b />
耶律洪基又叹了口气:“那论语总该可以背吧?”<b />
耶律延禧唯唯诺诺的点点头。<b />
耶律洪基无奈,只能说道:“也好……”<b />
带着耶律延禧,回到王帐之中,知枢密院事萧哒不也,已经在帐中等候了。<b />
“何事?”耶律洪基问道。<b />
萧哒不也拜道:“陛下,西虏遣使至大同府乞陛下下嫁公主与其太子乾顺……”<b />
耶律洪基抬起头,满脸不屑的吩咐:“叫他们滚!”<b />
“大辽天子之女不嫁西虏小人!”<b />
这既是因为,辽宋在谈岁币交子化,涉及整整三百万贯的泼天财富。<b />
这个时候他若答应了西虏求亲,南朝怎么看?<b />
也是因为,耶律洪基本来就看不起甚至敌视西虏!<b />
……<b />
几乎是在同一天。<b />
汴京城同时得到了两封来自青唐、西夏的奏疏。<b />
来自青唐的奏疏,乃是自称‘嗣邈川大首领、武威郡王’的阿里骨。<b />
阿里骨上奏报告了其养父去世的消息。<b />
同时请求朝廷册封他继承董毡的邈川大首领、武威郡王的封号。<b />
而,西夏使者嵬名谟铎则上奏了以西夏国王秉常为名义的上书。<b />
在上书中,秉常回顾了过去的种种,说是要‘痛改前非’,然后说了一堆恭顺的好话。<b />
看的太皇太后满意不已。<b />
只是,在上书的最后部分,秉常话锋一转,报告了董毡已死,阿里骨隐瞒死讯,还悄悄联络西夏一起进攻大宋的事情。<b />
两宫看完这封上书,也拿不了主意,只能下都堂,请宰执们都来商议。<b />
群臣,当然是各持己见。<b />
有喊打喊杀的(章惇),也有要息事宁人的(吕公著),最后韩绛的意见胜出!<b />
韩绛觉得,西贼和青唐吐蕃,谁都不能相信,哪怕他们说的是真的!<b />
他举了真庙时,唃厮啰多次请求大宋册封,还自告奋勇愿意为了大宋攻打西夏的故事——唃厮啰是忠臣吗?不是,他只是要利用大宋罢了!<b />
所以,西贼和青唐吐蕃其实都一样。<b />
对大宋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互相消耗。<b />
所以,韩绛请求两宫,假装不知道这些事情。<b />
依旧册封阿里骨,也答允夏国王的请求。<b />
同时,将秉常报告的事情,告诉阿里骨。<b />
让吐蕃人去和西贼狗咬狗。<b />
当赵煦下了今天经筵,到保慈宫问安的时候,两宫就将这个事情和他说了。<b />
也将青唐吐蕃、西夏人以及朝臣们的奏疏,都拿给赵煦看。<b />
赵煦花了些时间看了一遍奏疏,就点头道:“韩相公之议甚好……”<b />
“青唐、灵夏之地,就且让他们自己去斗吧……”<b />
“大宋如今的关键,还是在秋汛上!”<b />
两宫听到赵煦提起秋汛,都是叹息了一声。<b />
昨天,新知北京大名府、保宁军节度使韩维上奏了大名府河段的情况——不容乐观。<b />
他虽然在奏疏中没有明说。<b />
但言语之中,还是透露出了对王拱辰这个死人的不满!<b />
韩维报告说,大名府的河防、堤岸,都存在严重的问题。<b />
偏偏黄河,又是从大名府这里改道,变成了二股河。<b />
所以,大名府的河堤重要性,在如今的大宋仅次于滑州河堤。<b />
大名府要是决堤,不止大名府自己要打出,整个京东西路怕也保不住。<b />
涉及上百万人!<b />
而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b />
王拱辰的锅!<b />
他自任北京大名府留守后,成天游山玩水,不务正业,也不理政,只把事情丢给下面的人去做。<b />
要是这样,他其实勉强还算合格。<b />
毕竟,在大宋元老们都这样。<b />
除了范仲淹、韩琦、王安石等少数元老出知地方,还会做事外,剩下的人是根本不愿意搭理庶政。<b />
天天醉生梦死,和朋友唱和交游。<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