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绛和吕公著,被诏入保慈宫。<b />
隔着帷幕,与两宫交流了几乎一个下午。<b />
直到傍晚宫门落锁前,才再拜辞宫。<b />
出了内东门,无论是韩绛,还是吕公著,都互相看了一眼彼此。<b />
然后各自叹息一声。<b />
吕公著叹息多年好友,如今在两宫面前,竟是被猜忌的下场!<b />
太皇太后甚至怀疑司马光‘有司马懿之志、王莽之行’。<b />
吓得吕公著连忙保证——司马光只是刚直,绝无这等不臣之心。<b />
加上韩绛也在旁边打包票,说司马光只是愚直,而且他根本没有接触过兵权,绝对不会有那种可能。<b />
这才险之又险,叫两宫释怀。<b />
又劝了好久,搬出了大行皇帝,也搬出了少主。<b />
这才终于勉强劝好两宫,将御史的弹章留中。<b />
可是……<b />
御史们会继续上书弹劾的!<b />
这一点毋庸置疑!<b />
“右揆……”吕公著轻声对韩绛道:“不如暂时让司马君实,履任陈州?”<b />
“暂避锋芒也是好的!”<b />
只要司马光离京,御史台也就不会穷追猛打了。<b />
韩绛点点头:“为今之计,也只能如此了!”<b />
让司马光去陈州,程序性的做上三五个月知州,他和吕公著日后再想想办法,让司马光回京。<b />
韩绛很清楚,无论如何,司马光都是大行皇帝钦点的少主师保!<b />
少主对他看上去也很尊重。<b />
所以体面必须给!<b />
再怎么样,抬也得把他抬进三省两府之中!<b />
原因?<b />
这可不仅仅是为了两宫的颜面!<b />
也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名声着想!<b />
要知道,汴京城里的闲汉措大们,可是最擅长政治联想的群体。<b />
瓦子里的人,甚至敢悄悄谈论斧声烛影、熙陵幸小周后一类的谣言。<b />
特别是后者,说的绘声绘色,好似亲临现场一般。<b />
有些家伙甚至连小周后当时的神色和心理,都能说的头头是道。<b />
司马光天下知名一部《资治通鉴》让其享誉四方。<b />
大行皇帝亲自点了他的名,让他为少主师保。<b />
若他不能拜为执政。<b />
以后天下人会议论的,会怀疑是他们这些人,在两宫面前排挤、打压、攻讦司马光。<b />
这种名声一旦沾上,子孙都会受累。<b />
少主长大了,说不定也可能听说这些事情,反过来怀疑他们。<b />
那个时候他们就算想解释,恐怕也没有机会了。<b />
“不如,请允中出面去劝说?”吕公著提议。<b />
韩绛点点头:“这个时候,大约也就孙允中的话,司马十二能听得进去了!”<b />
……<b />
孙固将手里的信看完。<b />
他叹息一声:“这个司马十二……还当现在是大行皇帝在位呢!”<b />
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司马光连这个都未堪破吗?<b />
孙固也是没有办法,只好和家人吩咐:“去,持我帖子将司马君实请到府上来!”<b />
“唯!”<b />
大宋的所有城市,现在都已经没有了宵禁的概念和法令。<b />
尤其是在这样的盛夏时节,很多人,通宵达旦是常态。<b />
正是因此,汴京城中,仅仅是夜市就已经多达四个。<b />
其中,州桥夜市、马行街夜市,更是闻名四海,甚至有回鹘和于阗乃至于大食的商贾,不远万里慕名而来。<b />
一个多时辰以后,司马光到了孙固的府上。<b />
被孙家人领到了孙固如今休养的地方。<b />
司马光就上前拱手一礼:“司马光,见过允中兄……”<b />
“君实来了!”孙固微笑着上前也行了一礼。<b />
然后将司马光请到客席上,宾主落座。<b />
司马光就问道:“允中兄如今身体可还好?”<b />
孙固答道:“老朽了,老朽了!幸得两宫慈圣赐药,今已好了泰半!”<b />
他看着司马光的神色,说道:“倒是君实,也该保重才是!”<b />
司马光叹息一声,道:“国事艰难举步维艰呐!”<b />
“昔日志同道合之士,偏又纷纷分道扬镳……”<b />
他虽然没点名,但孙固也能猜出来,司马光在说谁?<b />
冯京、韩维、李常甚至是吕公著、文彦博。<b />
孙固叹道:“世事如此,君实也不必过于感怀!”<b />
“且当为国将息自身,以图将来!”<b />
说到这里,孙固就试探着问道:“老夫听说,今日两宫和君实似乎有些误会?”<b />
“是否需要老夫入宫去为君实解释解释?”<b />
孙固有这个地位做这种事情。<b />
不仅仅因为他是元老,还因为他乃是大行皇帝潜邸大臣。<b />
当年颖王府的侍讲就是他了。<b />
所以无论是太皇太后还是皇太后,和孙固都有着一定交情。<b />
司马光摇摇头,道:“不必麻烦允中了!”<b />
两宫误会他也好,疏远他也罢。<b />
司马光都无所谓。<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