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煦睁开眼睛,便看到了向太后坐在榻前的身影。<b />
“母后怎来了?”赵煦问道。<b />
向太后叹了口气,将两封誊写的边报,拿给赵煦看。<b />
“这是昨夜收到的边报……”<b />
“吕惠卿言:西贼残暴,寇我不成,竟暴虐于横山各部!”<b />
“各部首领,泣血以求,求我王师出塞,接其各部入境,以为我朝边户……”<b />
“折克行也说,近日来多见,横山羌部,扶老携幼,逃入我境……”<b />
赵煦接过来,拿在手里看了看。<b />
吕惠卿也好,折克行也罢。<b />
都是他很熟悉的人。<b />
所以,他只扫了一眼,就大概明白,吕惠卿这个满肚子坏水的福建子,恐怕又在搞事了。<b />
这是吕惠卿的性格。<b />
生命不息,搞事不止!<b />
无论在朝堂还是在地方,这位熙宁变法的‘护法善神’,总是这样的。<b />
他总是带着旺盛的精力,不断的想方设法的在他身边掀起一次又一次的事端。<b />
除了王安石、赵煦的父皇,还有上上辈子亲政后的赵煦外。<b />
没有人能按得住这个福建来的相公。<b />
向太后在赵煦看的时候,在旁边接着说道:“除了边报外,吕惠卿也送了一封横山各部首领的血书……”<b />
“文字恳切,言辞谦卑……乞以我朝王师援手……以救倒悬之民……”<b />
若只是两个边臣的边报,向太后或许还不会这样纠结。<b />
她甚至早就在昨天晚上接到边报的时候,就给了吕惠卿批复:不得生事!<b />
可有了横山各部的血书以后,事情就不一样了。<b />
向太后就纠结了起来。<b />
原因?很简单!<b />
各部求援,若大宋见死不救,就等于将横山各部推给西贼。<b />
向太后虽然没有什么军国经验,但也可以靠着自己朴素的道德和认知,知道若是这样做了,以后横山羌部就不会有人心向大宋了。<b />
横山羌部、党项,诸部足足有百万之众。<b />
这些人生在沿边长在横山。<b />
若他们全体倒戈西贼,西贼国力必然增长!<b />
如此一来,六哥将来岂不是要面对一个比今天更强大的西贼?<b />
赵煦假装看着边报,实则在心里开始思索。<b />
吕惠卿擅作主张,让他很忧虑。<b />
可又不得不给吕惠卿擦屁股,想办法在朝堂上圆过来。<b />
想到这里,赵煦就问道:“母后,可曾和髃臣们商议?”<b />
向太后摇摇头:“还未……”<b />
赵煦点点,还没有下都堂,这就好!<b />
只要未下都堂,这个事情就可以暂时控制在小范围内,舆论就不会立刻发作。<b />
“六哥,该怎么处理?”向太后问着。<b />
赵煦想了想,轻声道:“母后,朕读《春秋》,观圣人之微言大义,皆以戎狄不称人也!”<b />
“若称人则必因戎狄行仁义之事!”<b />
“仁义不兴,则攻守之势异也!”<b />
“我大宋仁义之邦,礼仪之国,若连仁义之事都不做,何称中国?”<b />
“北朝使者,如今已经入境……”<b />
“儿担心……若是我朝因惧兴兵而不救远方之民……恐北使有轻我朝之心!”<b />
先把孔子的牌坊立起来。<b />
然后反手一个友邦惊诧,挟契丹自重。<b />
这是赵煦急切之间,暂时能想到的办法。<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