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太后,其实并不懂什么是‘都大经制熙河兰会路边防财用司’。<b />
她甚至都不知道,熙河兰会路在那里?<b />
这很正常!<b />
不要指望一个深居深宫,天天吃斋念佛的人,对地理有什么认知。<b />
她唯一知道的事——这个差遣看上去很美。<b />
堂薄上写了:都大经制,视同文臣转运使。<b />
这还不美吗?<b />
在大宋差遣之中,有视同文臣某某的,都是美官!<b />
尤其是对外戚们来说,这样的差遣可遇不可求。<b />
国朝上下,拢共也没几个这样适合外戚出任,同时还可比视文臣高官的差遣。<b />
所以,向太后还是很满意的。<b />
觉得赵煦,真的是向着她。<b />
不然为何除授向宗回的官职比高公纪的高?<b />
回了大内,向太后就带着赵煦去了保慈宫,和太皇太后说了这個事情。<b />
太皇太后听完,也没觉得赵煦除授熙河路的差遣的事情有什么不对。<b />
因为在太皇太后的理解中。<b />
大宋是官家的天下,官家将两个美官授给高家、向家的亲戚。<b />
这有什么不对的?<b />
很合理!<b />
没看到官家,都将堤岸司的堆垛场拿出来孝敬两位太夫人了?<b />
这是官家的一片孝心,也是孙臣对太母的一份心意。<b />
所以,太皇太后是很欣慰的——这个孙子,比大行皇帝好多了!<b />
最起码,对外戚是真大方,也真没把高家、向家当外人看!<b />
不过,她多多少少,对于熙河路有点过敏。<b />
于是,就趁着赵煦在的机会,试探着问道:“六哥怎想要高公纪、向宗回去熙河路?可是欲要用兵?”<b />
她有些担忧,自己这个孙子和大行皇帝一样,总喜欢对外用兵。<b />
这就不太好了。<b />
太皇太后虽然不懂地理,也不知道熙河路到底在那里?<b />
可她听说过,熙河路那边又冷又穷,而且荒凉的很。<b />
虽然地方很大,但产出少的可怜。<b />
每年,有司数不清的财帛钱米,送了过去,除了沙子和梁木外,什么都没有拿回来。<b />
真的不值!真的不值!<b />
尤其是五路伐夏惨败,高遵裕那一路被西贼挖开黄河,淹死了不知多少汴京才俊!<b />
太皇太后迄今记得,惨败消息传回京师。<b />
好多勋臣家的命妇,都进宫来哭诉。<b />
哭她们的孩子,死在了几千里外的大漠,哭她们家今年祭祖,又要多一排灵位。<b />
那个场景,太皇太后这辈子都不想再见到了。<b />
太悲戚了!也太伤感了!<b />
那些孩子都是好孩子!<b />
很多人,太皇太后甚至是看着长大的。<b />
就这样没了!<b />
都怪高遵裕!<b />
所以,这位太皇太后至今都不愿意原谅高遵裕。<b />
哪怕高遵裕是她的亲叔叔!<b />
赵煦如何不知道自己这位太母的心思和想法?<b />
本质上,这位太皇太后就是个深居宫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老太太。<b />
虽然人是很精明,也很强势。<b />
可她压根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也不懂在西贼压迫下,沿边各路军民过的是什么日子,更不会知道,西北对国朝安全的重要性!<b />
上上辈子,司马光、文彦博要割兰州甚至完全割掉整个熙河时。<b />
这位太皇太后几乎是盲信。<b />
最后还是司马光被人说服了,才没有割成。<b />
所以,赵煦知道,和这位太皇太后是不能讲什么国家安全、战略这种大道理——既讲不通,他现在的年纪也不适合讲。<b />
赵煦于是坐到这位太母面前,睁着一双乌黑的眼睛,摇着头装作一副吃惊的样子道:“为何要用兵?”<b />
“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b />
太皇太后和向太后都是惊讶起来:“六哥怎知这句话的?”<b />
“书上看的呀!”赵煦答道。<b />
两人对视一眼,都是又惊又喜,然后由向太后问道:“六哥觉得,这话说的对?”<b />
赵煦想了想答道:“儿读论语,也见其中圣人教诲曰:子之所慎:齐、战、疾!”<b />
“既然连圣人都如此谨慎对待这些事情,儿自也当遵从!”<b />
是的,孔子他老人家还说了:善人教民七年,可以从戎也。<b />
赵煦感觉,像他这么好的君王,只要在位七年,应该就可以开始统一天下,将仁爱礼仪和公序良俗,带给整个天下的每一个人。<b />
将那些可怜的人,从西贼、北虏残酷的统治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共享太平世界,沐浴皇宋王化。<b />
这样一想,赵煦就感觉自己真伟大。<b />
向太后和太皇太后听着赵煦的回答,都是无比满意。<b />
“好孩子!”向太后满意的抱住赵煦。<b />
太皇太后也欢喜的合十祷告:“菩萨保佑,菩萨保佑!”<b />
然后,她就好奇的问着:“六哥告诉太母,六哥既然不是为了用兵,又是为何?”<b />
赵煦早就想好了回答。他低下头去,道:“奏知太母、母后:儿听说,过去熙河路似乎战事频繁,有许多人为国而死……”<b />
“儿就想,是不是可以在熙河路,建一寺庙,请高僧大德,为这些英灵念经祈福!”<b />
“正好今日见了两位国亲,发现他们皆是温润如玉的君子人物,儿就想着,若可以命两位国亲代儿去熙河路,主持寺庙营建之事,那么就既可以给国亲美官,叫世人知晓儿对太母、母后的孝慕之心,也能完成儿的夙愿!”<b />
“可谓是两全其美啊!”<b />
赵煦一边说着,一边还用手比划着。<b />
国之大事,唯戎与祀。<b />
熙河兰会路,祀在戎前!<b />
原因?<b />
当地的番人,就吃这一套,就信大和尚们念经。<b />
不客气的说,要是现在能派出几个活佛,足可胜过十万大军!<b />
可惜,现在没有活佛,赵煦就只能另辟蹊径了。<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