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赵煦深知,必须掌握主动权。<b />
所以,他开始走旧党的路,让旧党无路可走。<b />
你们不是说先帝早有悔意吗?<b />
好!<b />
朕给你们背书!<b />
先帝确实对一些事情,早有悔意!<b />
但那些事情‘早有悔意’?<b />
只有朕承认了才行!<b />
你们不能乱说!<b />
乱说的人,就是欺君,就是诽谤,就是污蔑先帝!<b />
向太后认真起来,问道:“六哥记得,当时大行皇帝是怎么说的吗?”<b />
赵煦答道:“禀母后,儿记得,当时父皇和儿言:此种种法令,自推行之后,虽多得财帛金银,然多有害民之事,本欲废止,奈何吾已时日无多,唯有将此恩典,留与尔,待尔登基,便可尽数废止,以收上下之心……”<b />
“父皇又对儿交代:自古少主在位,当推恩于下,施恩于民,以此收民心军心,以此安定社稷天下,如此方能长治久安!”<b />
“儿虽不懂,却也不敢忘父皇嘱托!”<b />
向太后听着,神色渐渐凝重起来。<b />
在她看来,这肯定也必然是大行皇帝的安排。<b />
这也符合她对自己丈夫的了解。<b />
凡事深思熟虑,事事务必详尽处置办法。<b />
无论民政,还是军国,都是这般。<b />
也正是因此,才会积劳成疾,英年早逝。<b />
想到这里,向太后就忍不住掉了一滴眼泪,然后轻轻搂住赵煦。<b />
她心中虽然有些怨念——这种事情,大行皇帝竟未和她说。<b />
但,至少丈夫给她留下了一个这么好的孩子!<b />
于是,向太后问道:“六哥,大行皇帝,还有什么嘱托吗?”<b />
赵煦认真想了想,然后道:“儿想起来了,当时父皇还交代儿臣,罢汴河堤岸司后,可依祖宗旧制,命有司将堤岸司诸堆垛场、场务、仓房等,以扑买之制,竞与百姓……”<b />
“然后将所得之财帛,用于清汴司!”<b />
“如此,堤岸司数万雇员,十余万苦力,依旧可得生计……”<b />
“如此,百姓可得实惠!”<b />
“而所得财帛,用于清汴司,可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b />
“上下欢欣,自然天下太平,社稷安定!”<b />
向太后听着,眼神渐渐清明。<b />
这一环扣一环的设计,这一步套一步的布置。<b />
确实也只能是大行皇帝的手笔。<b />
只有他才有这么大的气魄和决断力!<b />
原因很简单。<b />
错非手握军国之权,胸怀天下之事的君王,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布置,也不可能有如此宏伟的设计。<b />
特别是,六哥和她所讲,将堤岸司的堆垛场、场务、店铺、库房,用祖宗买扑之制,竟与百姓的布置。<b />
在向太后看来,几乎是完美的设计!<b />
为什么?<b />
因为,能够竞标这些地方的‘百姓’,难道会是普通人?<b />
只能是宗室、外戚、大臣。<b />
至少得是和这些人关系密切的大商贾!<b />
而堤岸司这些年来有多赚钱谁不知道?<b />
现在,新君即位,就将这么大一块肥肉,喂到了这上上下下的人的嘴边。<b />
他们还不感激涕零?还不誓死效忠?<b />
过去因为市易法、均输法闹出的哪一点小小的不愉快,立刻就要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