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煦说话的时候,其实,帷幕内的高太后和向皇后与帷幕外的群臣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b />
帷幕之中的高太后和向皇后,她们隔着帷幕,听到的只有赵煦那稚嫩的童声。<b />
赵煦讲话,虽然很得体。<b />
但,无论是向皇后还是高太后,其实都有这个心理预期了。<b />
这些天来,赵煦纯孝、聪慧、懂事、仁圣的形象,已经深入她们心中。<b />
赵煦讲话流利一点,得体一些,大方一些。<b />
对她们而言,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b />
而且,因为看不到赵煦的神色模样,又因为赵煦那极具迷惑和欺骗的稚童之音。<b />
让她们都只在心中感到欣慰和自豪。<b />
最多不过是称赞一句:小小年纪,就俨然颇有祖宗风采!<b />
帷幕外的群臣就不一样了,他们可以看到赵煦的神色,可以观察到赵煦说话时的模样,更能直观的在近距离,感受到赵煦说话时的仪态、气场。<b />
此外,群臣都是第一次和赵煦打交道。<b />
在这之前,他们脑子里自我塑造的皇子形象,多少受到了自我的认知束缚——一个八岁的,略微聪明的、懂事的孩子。<b />
而赵煦的表现,完全打碎了他们之前的固有认知。<b />
所以,震撼很大。<b />
见着皇子之礼,群臣持芴再拜:“臣等惶恐,不敢当殿下之礼也!”<b />
“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陛下拔擢知遇之恩,以报殿下殷殷期盼!”<b />
此刻,哪怕是这些久经风雨,看惯了人心的宰执重臣们。<b />
也都在震撼之后,油然而起一种神圣的使命感!<b />
赵煦的那一句:予有乱臣十人,就如魔音一样,在他们脑子里乱窜。<b />
让他们很容易就想起了一个所有士大夫的共同记忆。<b />
同样是天子疾重,少主幼冲,圣哲聪慧,同样是朝野动荡,内外不安,夷狄窥伺。<b />
于是周公负成王,率天下而奉一人,诗书礼乐,由此兴矣!<b />
这种自我联想,所带来的冲击,对于这些早就被儒家价值观和思想深刻影响的宰臣来说,冲击力很强!<b />
尤其是李清臣、张璪这样的传统士大夫,根本就受不了现实所见的景象和大脑不由自主想起来的周公负成王图带来的冲击!<b />
他们恍惚之中,甚至感觉,自己穿越了时光。<b />
历史的记载和现实所见,发生了重叠。<b />
于是诚惶诚恐,战战兢兢!<b />
就连王珪,也在某一瞬间,感觉有所振奋,只是随之而来的现实困境,让他立刻冷静了下来。<b />
不过,这些宰臣们,动容归动容,激动归激动。<b />
可毕竟,他们都已经不再年轻。<b />
也都经历了从地方州县,到中枢朝堂的无数风风雨雨。<b />
哪怕是李清臣、张璪这种,儒家思想钢印入脑的人。<b />
也依旧分得清楚,什么是现实?什么又是理想的!<b />
于是冷静下来,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现实。<b />
现实就是:他们面对的问题,不仅仅没有解决,反而因为皇子的要求,难度增加了!<b />
皇子,已经说的很清楚了。<b />
‘父皇曾教我:家和则万事兴!’而‘卿等皆我家肱骨!’所以‘必有能教我者,必有能安我家者’。<b />
面对皇子的殷殷期盼,面对着皇子的赤子之心。<b />
他们这些宰执大臣,怎么忍心辜负?又如何可以辜负?<b />
若是那样的话,一旦传出去,天下人都会唾弃他们的!<b />
人心如刀,人言似箭啊!<b />
蔡确等人,持芴后退,退回到殿中。<b />
然后各自落座,紧接着,他们开始了迅速的互相交头接耳。<b />
“子厚,你素来见多识广,你说说看,唯今之计,吾辈宰辅该当如何?”蔡确在章惇耳畔耳语着。<b />
章惇沉吟着,和蔡确对视一眼。<b />
然后不动声色的扭头,凑到李清臣耳畔,低语道:“邦直兄,素来精通礼法、国朝典故,当此之时可有什么谋算?”<b />
李清臣摇了摇头。<b />
自古,鱼与熊掌不可兼得。<b />
皇子的要求,非常棘手!<b />
但他们这些宰臣,却不得不替皇子解决这个问题!<b />
尤其是,皇子那一礼,在李清臣心中挥之不去。<b />
于是,李清臣对章惇道:“子厚素来多谋,不妨说来听听?”<b />
章惇想了想,对李清臣道:“且待我去与左揆、右揆,商议一番……”<b />
李清臣点点头。<b />
章惇便转身看向了蔡确。<b />
章惇知道,自己的这個同乡,其实心里面已经有想法了。<b />
而且,他们两个的想法,恐怕很相近。<b />
只是,有些惊世骇俗!<b />
若是往常,肯定是行不通的。<b />
但现在,在今日,在此刻,却适逢其会,恰在此时。<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