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两宫(2 / 2)

粱惟简这才答话,道:“娘娘,两府髃臣,刚刚入宫,此刻当正在福宁殿中恭问圣体……”<b />

高太后迟疑片刻,才道:“既是如此,老身待髃臣们走了,再去看望皇帝吧!”<b />

高太后是一个非常尊重制度的人。<b />

这和她的人生经历有关。<b />

她出生大将之家,曾祖高琼、祖父高继勋都是名将。<b />

生父高遵甫,虽然没了父祖的威名,但她的母亲却是来自另一个大宋名将之家,真定曹氏。<b />

而曹家的另一个女儿,后来嫁入皇家,为仁庙皇后,是为:慈圣光献皇后。<b />

慈圣光献皇后没有儿女,便将高太后,带到了宫中抚养,耳提面授,恩宠非常。<b />

慈圣光献皇后,对于制度的尊崇,也因此深深的影响了高太后。<b />

是故,尽管高太后不太喜欢自己儿子搞出来的所谓新法。<b />

但也只是劝说,从未真正干预。<b />

儿子是皇帝,天下事,自有处分。<b />

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高太后对新法的不满,大都也来源于此。<b />

祖宗制度,嘉佑之政,完美无瑕。<b />

怎么可以随便破坏?<b />

何况,高太后始终记得,她的丈夫,能够顺利即位,靠的就是当年嘉佑大臣们的坚持。<b />

富弼、文彦博、司马光、吕公著、李纯……<b />

都是忠臣啊!<b />

可皇帝却信了那王安石的邪说,对这些人弃而不用。<b />

这不是糊涂吗?<b />

自毁城墙啊!<b />

如今,皇帝疾重,药石无灵。<b />

忠臣们却远在五湖四海,朝堂之上,尽是奸臣乱党!<b />

一旦有变,这社稷宗庙,如何是好?<b />

想着这些,高太后脸上,难免又开始忧虑起来。<b />

粱惟简瞧着高太后的神色,不动声色的抬起头来,低声说道:“娘娘,还有个事情,臣不知道该不该说……”<b />

“说吧!”高太后悠悠叹息一声。<b />

“臣听说,前些时日,中宫长秋,命人在大相国寺中设斋祈福,其祷文曰:延安郡王祈祷,此事如今,已有不少人听说了!”<b />

高太后听着,顿时脸色铁青,身体微颤。<b />

良久,她才道:“皇后何至于此!”<b />

粱惟简根本不敢接话,只是深深低头。<b />

高太后长叹一声,自顾自的说道:“老身又岂会害自己的孙儿?”<b />

皇后使人设斋祈祷,特别在祈祷祷词里,以延安郡王的名义来祈祷。<b />

这是告诉天下人:官家有儿子!<b />

而且已经长大了!<b />

潜台词就是:都长点心吧!<b />

暗戳戳的指的是谁?<b />

有心人自然会联想。<b />

斧声烛影的传说,国朝上下都是知道的。<b />

金匮之盟的故事,更是历历在目。<b />

“两府髃臣,可有说些什么话?”高太后思虑片刻后,便问粱惟简。<b />

粱惟简低着头,答道:“此事,臣并未与闻!”<b />

高太后听着,神色顿时一黯。<b />

有些时候,没有议论,才是最大的议论!<b />

因为,他们都转入地下了。<b />

高太后想起来了,自皇帝疾重以来,两府宰臣,几乎每日早晚都要入宫问安。<b />

问安之后,他们都会集中前往皇城之内的都堂或者枢密院集议。<b />

在集议过程中,宰臣们常常会命令锁厅,只允许中书舍人在场记录。<b />

相关集议记录文字,更是只有中书舍人才能阅读。<b />

粱惟简仔细观察着高太后的神色,小心翼翼的汇报:“不过,臣听说,右相蔡公之母,曾奉中宫令旨入宫觐见!”<b />

“蔡持正之母?明氏吗?”高太后立刻警觉起来:“她入宫做甚?皇后召她入宫做甚?”<b />

粱惟简摇摇头:“此臣所不知也!”<b />

高太后的警惕心,立刻拉满。<b />

粱惟简是入内内侍省押班,提举宝慈宫,消息素来灵通。<b />

此外,粱惟简还和陈衍、张士良等高品内臣,往来密切。<b />

连粱惟简都不知道明氏和皇后见面在谈什么?<b />

这就只能说明,皇后和明氏谈论的事情,极为敏感,恐怕是私底下谈的,而且说的时候,避开了旁人。<b />

再想到皇后命人去大相国寺祈福,却在祷词里假托延安郡王之名,偏偏这个事情现在人尽皆知了。<b />

高太后不得不怀疑,此事,就是蔡确和皇后商议的结果!<b />

这是敲山震虎!<b />

高太后深深的吸了一口气。<b />

她又想起了,粱惟简禀报的冯景去资善堂取笔墨纸砚,言称‘延安郡王欲为官家抄录佛经祈福’的事情。<b />

延安郡王才几岁?<b />

抄录佛经?<b />

他认得全佛经上的字吗?就算认得全,他会写吗?写的了吗?<b />

所以,是谁教的?<b />

为什么要这样教?<b />

目的是什么?<b />

高太后的心中,顿时蹦出一个词:项庄舞剑意在沛公!<b />

于是,她再也坐不住了,对粱惟简道:“传旨,移驾庆宁宫!”<b />

“老身要去看看,我赵家的麒麟儿,究竟是何等纯孝!”<b />

高太后虽是女流,自幼也长于深宫,未尝经历过什么人心复杂。<b />

但她的要强,却是早已有之!<b />

英庙在世之时,整个大内皇城,一个妃嫔也没有!<b />

姨母慈圣光献皇后,为此还责备过她,让她主动给英宗选妃。<b />

高太后直接一句话封死了慈圣光献皇后的责备。<b />

“奏知娘娘,新妇嫁的是‘十三团练’,并未嫁给什么官家!”<b />

在这宫中这许多年,高太后从未让自己处于被动不利。<b />

她从来都是争取主动的。<b />

……<b />

向皇后仪卫,自出坤宁殿,经崇政殿,往东华门下庆宁宫去。<b />

但,刚刚出了崇政殿的侧门,就听到了内臣引唱、净街的声音。<b />

“太后出幸,群臣避道,百官奉迎!”<b />

向皇后先是一楞,然后迅速带着人,避让到道路一侧,恭身等候着太后仪卫。<b />

少许,便看到了,一队仪卫,举着黄罗伞、左右有带御器械,持着兵杖护卫,前后有内臣以排扇呼应,一路浩浩荡荡而来。<b />

待到了近前,向皇后上前一步,盈盈一礼:“新妇敬问娘娘无恙!”<b />

坐在步辇上的高太后,依旧抱着狸奴,看向那侍立的向皇后,故意等了一会,她才展颜道:“老身一切安好!”<b />

接着又问“皇后这是要去庆宁宫?”<b />

向皇后再拜:“回娘娘,确实如此!”<b />

高太后颔首道:“皇帝卧疾,后宫诸事,却是要辛苦你了!”<b />

“不敢!”向皇后低头答道:“此新妇分内之事!”<b />

高太后含笑对向皇后道:“却是巧了,老身也欲去庆宁宫,探望六哥!皇后且与老身同行罢!”<b />

“谨遵娘娘旨意!”向皇后再拜。<b />

……<b />

注:唐宋公婆,是称舅姑。<b />

待晓堂前拜舅姑嘛!<b />

娘娘一般是专指太后、太皇太后,皇后则被人称为‘圣人’,这是唐代传下来的宫廷规矩。<b />

而无论是以太后还是太皇太后的身份去世,死后一律尊称某某皇后,这是因为神主会附庙,其身份重新变成了皇后。<b />

注2:有关神宗病重,建储之事,众说纷纭,而且神宗实录被人前后修了三次,早已经面目全非,这里采信哲宗邵圣年间修的那一版,这一版虽然被毁的差不多,但李焘写《续资治通鉴长篇》时,为了反驳哲宗这版,引用了好多!

最新小说: 我靠魔术混西幻 失徨之歌 《平行世界:文明是被圈养的幻象》 我於真理中登神 星穹燃尽 星辰崛起 七轮 协奏短篇集 三界仙缘 四合院:重启人生的烟火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