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流民问题<b />
“水利”、“稻种”、“造田”、“引民”、“剿匪”、“世家”、“钱粮”……<b />
这一份竹简某种意义上算是李基的“备忘录”,上面所写的一个个字眼,均是不断补充所想到开发吴郡所需解决的问题。<b />
嗯……<b />
只是字眼,而不是解决方案。<b />
若是真的要寻求解决方案,恐怕一卷竹简写满都装不下随便一个字眼的解决方案。<b />
相对比中原地区的耕地缺乏,吴郡尽管在未来有着“苏湖熟,天下足”的美名,但是那可也是相距如今还差了八百年的南宋时期才出现的谚语。<b />
其中,还有着五胡乱华、五代十国以及南宋时期连续三次人口南迁,并且持续不断对江南地区的开发,方才造成的这个美名。<b />
如今的江南,在绝大多数人的眼中仅算是偏僻流放之地。<b />
即使是在李基的眼中,也很清楚吴郡具备着极大的潜力,但如何将吴郡的潜力一步步开发出来,这是个极大的难题。<b />
而如今李基尚未抵达吴郡,纵是满头思绪,那也是无从下手。<b />
只是在意识到吴郡的基础设施可能比想象之中的更糟糕,这不免让李基这一位阳光大男孩心中再添一份阴霾。<b />
就在这时,营帐之外响起了一道声音。<b />
“子坤,备可以进去吗?”<b />
“主公的话,进来就可以了。”<b />
李基连忙应了一声,站起来相迎刘备之时,忽然觉得似乎哪里怪怪的。<b />
不过,当看着被打湿了半个身子且满脸愁容的刘备之时,李基连忙迎了上去,拉着刘备到炭火旁烤干衣物之余,连忙让夏侯兰准备热茶为刘备暖一暖身子。<b />
“明正,麻烦你了。”<b />
刘备接过热茶,对着夏侯兰温和地笑了笑,让夏侯兰整个人骤然都变得有些羞涩了起来。<b />
相对比严厉的兄长夏侯博以及总是一板一眼的赵云,夏侯兰显然对于刘备这种温柔的大哥哥式主君没有丝毫抵抗力。<b />
李基见状,不由得暗自感慨一句。<b />
唉,主公,请收敛一下你那无处安放的魅力……<b />
这还是个正太,还没有及冠,这是不行的!<b />
“明正,你先下去读书,吾与主公商议些许要事。”李基道了一声。<b />
“是,先生。”<b />
夏侯兰连忙应了下来,准备退出了营帐之外守着。<b />
“子坤,明正这孩子不错,比刚刚抵达巨鹿的时候沉稳了许多,或是个可造之材,可用心培养之。”<b />
刘备则是在夏侯兰尚未走远,刚刚好能够勉强听清营帐之内声音的时候开口道了一句。<b />
对此,李基也是配合着说道。<b />
“主公所言极是,吾观明正不日将洗尽铅华,为主公麾下一文武双全的栋梁之材。”<b />
霎时间,夏侯兰心中可谓感动得一塌糊涂。<b />
蒙蒙细雨之下,夏侯兰甚至有些分不清脸上流淌的是泪水还是雨水。<b />
士为知己者死!<b />
夏侯兰那颇为稚嫩的脸庞一阵涨红,只觉得胸中有一颗红心变得异常炙热,下意识地用力紧紧抱住怀中的《尉缭子》,暗暗发誓道。<b />
‘我定不可负先生期望,更不可负了玄德公看重……’<b />
‘明正!明正!吾定不可负了主公为我所取之字,他日及冠之时,吾定要负得起这个字。’<b />
(ps:一般而言及冠才会取字,但是夏侯兰称呼其名不管是叫“小兰”还是“兰儿”都太逆天了,还是就先取字平日称呼,以后再及冠。)<b />
而在营帐之内,李基熟练地配合着刘备收买一波人心后,便将话题转移到正事之上,问道。<b />
“主公为何愁容满脸,可是出了什么事?”<b />
“子坤,备……唉……”<b />
刘备叹息了一声,一副不知如何开口的模样。<b />
“主公有事尽可直言。”李基道。<b />
刘备再度叹息了一下,接着说道。<b />
“子坤,备适才与季常于附近查探了一阵,流民……甚多啊,且雨水连绵,饥寒交迫,恐难活命也。”<b />
李基闻言,脸色亦是有些不忍。<b />
遑论黄巾之乱的本意是何,但是对于底层平民而言,就是导致大量原本还生活得下去的百姓迅速“破产”,沦为流民。<b />
而对于各州郡官府而言,当地流民或许还会照看安排,但众多非当地的流民就是个不稳定因素。<b />
也并非是各州郡官府不愿安置流民,实乃根本没有多余的耕地可以安置流民。<b />
故以,绝大多数的官府对于流民的态度都是视而不见的放任,并且不允许流民进城破坏治安。<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