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们之前有没有种过,只要领去,府衙的人会教你们怎么种。”杨正举着红薯苗,说着孟长青教他的话,“这东西只要伺候的好,一亩所产就够一家人一年的口粮。”<b />
“杨大人,我家还有两亩空地,给我家来点。”<b />
有人问说话的人,“你家怎么还有空地?”<b />
“前段时间刚给家里孩子定了门亲事,钱不够用,豆种买少了。”<b />
人群之中有人问到了关键之处:“杨大人,这东西是官府免费送的?”<b />
“想什么美事呢1杨正说,“这是官府赊给你们的,秋收时根据你们地里的收成,要还三成给县衙。”<b />
“种这东西只要还三成?”<b />
杨正:“要不说你们遇上了好官,普天之下哪里有这样的好事。”<b />
人群后面,束二花听了个大概赶紧回家报信。<b />
王腊梅听到免费赊种,立刻放下碗筷,亲自挤进人群中要去抢红薯苗。<b />
孟长青就站在后衙的侧门口,看着空地上聚成堆的人。<b />
文氏留意到她的站姿,走上前来询问,“连腰背都没挺直,可是累了?”<b />
“母亲。”孟长青闻言赶紧站好。<b />
“办成了自己想办的事,怎么感觉你不高兴呢?”文氏问。<b />
孟长青略勉强的笑了一下,不远处杨正高声重复:“拿到手的立刻要种,立刻种下去1<b />
“我担心自己,终将变成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孟长青扶着文氏往屋里走。“这些红薯苗,可以说是从宜州百姓地里抢来的。”<b />
文氏虽没亲眼见证,但可以想到宜州发生了什么,“上官一句话,百姓担苦果。你既然这样说,那必然是做的不够好。”<b />
文氏盯着孟长青脸上的表情,“这回我不劝你别多想,凡事只有想透彻,下回才有办法避免。”<b />
“是。”孟长青把人扶到椅子上坐下。<b />
“八方跟我说,不知道你送了个什么东西给宜州知府。”<b />
“是前些年中秋时,皇上给的一块金饼。”孟长青说,“不论工艺,只看金饼的重量也十分值钱了。”<b />
“怎么初次打交道,你就送这样的东西?”文氏问,“你实在看不惯那位知府?”<b />
“贪官,我自然看不惯。”孟长青说,“您也说了我跟那位杨大人是头回打交道,这样贵重的东西他竟然敢收下。<b />
或许这就是他的缘分吧。”<b />
文氏指向旁边的椅子,“坐下说话。<b />
还记得你来凉州的路上说过什么?”<b />
文氏好笑的看向孟长青,“你也是打算来做个贪官的,不过这北山县实无可贪之处。<b />
你让他给你帮忙,并不需要管他是什么人,他把你所托之事办成,那他就没有对不起你的地方。”<b />
“是我想偏了。”孟长青认错的很干脆。<b />
“去忙你的事吧,不论是对是错已然办过的事,追悔也无用。”文氏明白她,她自小就聪明。<b />
可这样的人,往往更容易钻牛角尖,因为她始终相信自己是对的,对旁人的评判总是太过武断。<b />
她势必要吃亏的。<b />
万幸,这孩子不是固执的人,吃亏后总会改过来。<b />
五月初,北山县的百姓种完了黄豆又种红薯。<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