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和你在一块有利于我跟巧巧家庭的幸福稳定。”<b />
“……”陈艺雪再一次在许跃新的理论面前哑口无言。<b />
许跃新倒不觉得自己在诡辩。<b />
古时就有姐妹同嫁一夫的做法,而古人正是基于他说的这种考虑。<b />
嗯,自己是个古典主义者。<b />
当然,仅限于古典做法对自己有利时。<b />
不一会,外边传来陈巧巧的敲门声。<b />
陈艺雪慌忙从许跃新中怀中挣脱出来,上前开门。<b />
……<b />
晚上,许跃新在大姨子这吃完搬家饭,和陈巧巧一块回科源社区。<b />
“你们调研报告准备得怎样了?”<b />
路上,陈巧巧带着几分忧愁问道。<b />
“几篇大材料整好了,昨晚在家写了点儿。”<b />
“你们呢?我记得你们队调研方向是乡村社会治理?”<b />
“嗯。前期调研大家还是蛮认真,最后在未来预测上卡壳了。这两年社会面貌变化太大,谁都不敢轻易断言未来农村发展方向。”<b />
“你能帮我们预言一下不?”<b />
陈巧巧充满信赖地问道。<b />
在她眼中,自家丈夫就是当代神算子,说啥啥中那种。<b />
“这个,其实你想想,现在都包产到户了,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以后进城打工必定是大趋势。”<b />
“相应地,乡村社会治理的重点,将转移到对留守人群的关心,以及吸引人才回乡创业上。如果你们抓住这两点来写,想必能出彩。”<b />
许跃新慢条斯理道。<b />
陈巧巧听得眼前一亮。<b />
自家丈夫不愧是市文科状元,真是太博学多才了。<b />
三言两语,就把困扰她所在小队许久的问题给解决了。<b />
“你说得很对。经济基础决定社会存在,我们小队应该结合经济发展这一点,对未来乡村社会变化进行研究判断。”<b />
陈巧巧认认真真说道。<b />
“就是这么个道理,具体的回家再跟你说。”<b />
“嗯嗯好,你专心开车吧。”<b />
夜色中,许跃新加大油门,往家的方向驶去。<b />
……<b />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备起年货。<b />
许跃新承担起全家的采购职责,吃的喝的贴墙上的对联全交给他包办。<b />
年货中的重中之重,是带鱼。<b />
带鱼属于紧俏货,从大干部到小市民每人限制供应一斤。这一限制直到80年代中期才取消,比猪肉晚多了。<b />
许跃新牢牢揣着全家的副食本儿,去朝内菜市场采购带鱼。<b />
陈巧巧嫁入许家,给大伙添了一斤带鱼定量。<b />
再加上去年成年的妹妹许嫣然,以及在他们家过年的大哥大嫂,许家的定量已步入巅峰,达到七斤。<b />
当然,七斤定量是理论上的,还得取决于菜市场有没有货。<b />
每当待遇摊位上的师傅吆喝一声卖完了,现场就会响起一片叹息声、骂娘声。<b />
这种时候,哪怕有钱有票也没用,等明儿重新排队吧!<b />
为买到带鱼,许跃新起得很早,五点钟就骑摩托车往菜市场去了。<b />
结果一到现场,他傻眼了。<b />
卖带鱼的摊位前已排起长龙,一眼望不到尾巴。<b />
这可是大冬天的五点钟啊!<b />
“行,算你们狠。”<b />
许跃新算是结结实实体会到一把这个年代的排队,忍不住感叹道。<b />
停好摩托车,加入队尾老实排队。<b />
许跃新把手揣兜里,只盼着卖鱼师傅别迟到。<b />
看着眼前的队伍,他终于明白了为啥父母专门给他安排出一天时间买带鱼。<b />
这要是来得晚点儿,是得排到下午啊。<b />
许跃新和大伙一起等啊等,终于在早上八点盼来运带鱼的小三轮车。<b />
片刻后,队伍也开始动了。<b />
前方人头攒动,值得庆幸的是师傅卖鱼速度还算快,队伍过一会就能前进一截。<b />
等快轮到许跃新时,他往身后看了一眼。<b />
啧,多亏来得早。<b />
这后边的队伍,起码得排到协和医院了。<b />
案板后边,师傅切带鱼时手脚极麻利,态度极不耐烦。<b />
切到啥是啥,不许挑,爱买不买。<b />
轮到许跃新时,他把副食本递给师傅,祈祷着能给自己多切点好的。<b />
师傅接过副食本一看,眼睛一下亮了。<b />
“大作家,《高山下的环》是您写的,对吧?”<b />
“我在人民日报上见过您。”<b />
话音未落,他把副食本还给许跃新,唰唰从案板上剁下一堆最好的带鱼段,往秤上一扔。<b />
七斤三两!<b />
“拿着走吧。”<b />
师傅笑眯眯地把带鱼递给许跃新道。<b />
一三轮车的带鱼中有五斤余量,饶个三两问题不大。<b />
“谢谢师傅嘞!”<b />
许跃新接过带鱼赶紧离开。<b />
倒不是害怕其他顾客的声讨,而是后边已经有人关注起他的身份,他怕待会被人堵住要签名。<b />
骑摩托车,回家。<b />
许跃新到家后把带鱼往桌上一搁,看向正在厨房忙碌的母亲:“妈,带鱼买回来了,七斤三两。”<b />
“饶了你三两啊?”<b />
吴燕高兴得放下洗碗布,喜笑颜开地回过头道。<b />
“那可不。”<b />
许跃新笑道,“爸什么时候从矿山回来啊?”<b />
“今天下午。”<b />
“矿上前天关饷,他们领导得多留两天。”<b />
和母亲说完话,许跃新回到卧室继续写调研报告。<b />
杜润升定下的截止日期是大年十五,而他已经快要写完。<b />
如此一来,杜老就可以拥有更多时间修改,做到精益求精。<b />
许跃新落笔前字斟句酌,保证没有一个字多余,又能把各个方面兼顾到。<b />
他心里清楚,这一份报告将改变很多人的生活。<b />
报告最后的300字,许跃新足足用了两个小时才写完。<b />
等他放下笔审阅完毕时,母亲已经做好午饭了。<b />
许跃新回到客厅,这时外边传来敲门声。<b />
“老吴,开个门。”<b />
是老爹的声音。<b />
“来了爸。”<b />
许跃新上前开门,看到老爸一身风尘仆仆地站在门口。<b />
可以明显看出,老爸半年来瘦了许多。<b />
“爸你来得正巧,正赶上吃午饭。”<b />
许跃新心里一酸道,表面上仍是很高兴的样子。<b />
“不是巧,是我了解你妈,她肯定是在这个点把午饭做好。”<b />
“所以我就在外边给你们带了两样东西才回来。”<b />
许强满脸得意道,走入屋中。<b />
吴燕见到许强后也很惊喜,她没想到丈夫会提前回家。<b />
一家人围坐在桌边有说有笑地吃了起来,这是他们半年来的头一次团聚。<b />
饭间,许强露出神秘的笑容,看向老婆和儿女们:“我有一个好消息,还有一个坏消息,你们想想听哪个。”<b />
“先说坏消息,这样咱们还能用好消息冲冲。”<b />
许跃新代表大家表态道。<b />
其实看到父亲的这副神情,他就明白所谓的坏消息只是说说,好消息才是真。<b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