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潮垠见茅顿将目光投向自己,连忙自报姓名道,受到邀请后在他身边坐下。“我认为小许是一位富有才华,对题材敏锐度很高的作家。他的作品能准确切中当下社会的热点。”<b />
王潮垠语气中带着佩服,向茅顿介绍道,“同时他很能把握社会大众的情绪,能够在创作中将个人表达与社会思潮很好地结合在一起。”<b />
“读他的书时,我感觉自己的情绪受到了充分调动,代入感很强。”<b />
茅顿认真听着王潮垠的介绍,脑海中建立起对许跃新的初步印象。<b />
“这就叫对文学的天生敏锐度。”<b />
等王潮垠说完后,茅顿微微颔首,作出认可道,“要对这样的年轻作家予以足够重视。”<b />
“中央提出干部队伍的培养要讲求老中青三代结合,我看文学界也是。”<b />
“我是老,你是中。”<b />
茅顿向李纪说道,“小许这样的同志,就是青。青年作家成长起来了,祖国的文学事业才有希望。”<b />
“感谢茅老您的指示,您给我们杂志社工作指明了方向。”<b />
李纪忙道,从口袋里掏出笔记本认真记下。<b />
没多久,副主编刘渐青敲响屋门,得到允许后从外边走了进来:“茅老,李主编,接受颁奖的作者们都到齐了。”<b />
“走吧,去看看大伙。”<b />
茅顿从沙发上起身道,这次他没再要李纪搀扶。<b />
能在晚年亲眼见证到文学界新生力量的崛起,茅顿此时的心情很好,体力和精力都比先前要旺盛许多。<b />
此刻,朝内166号的小礼堂内,坐满了获得本次奖项的作家,以及参与典礼的文艺界人士。<b />
礼堂角落的一张桌子边,许跃新正和陈健功、刘振云哥仨围在一块嗑瓜子。<b />
“据说杂志社这回请了位文学界泰山北斗级的人物,来给你们颁奖。”<b />
陈健功手里捧着瓜子皮,略带兴奋地向许跃新问道,“是不是真的?”<b />
“不清楚啊。我也是收到信才知道要发奖,就过来了。”<b />
许跃新茫然地摇摇头道。<b />
“茅老您好!”<b />
这时,礼堂前方传来一声问好,在场的许多作家、来宾跟着站了起来。<b />
许跃新、陈健功和刘振云三人顺着喊声向前望去,只见一位戴着黑色玳瑁框眼镜,须发全白精神矍铄的老者步入礼堂,向涌上来问好的人们挥手致意。<b />
“茅老来了!”<b />
陈健功扔下瓜子皮,两眼放光道,“走,咱们去向他打声招呼。”<b />
刘振云也兴奋地扔下瓜子,和他一起跑向前方。<b />
茅顿来了啊。<b />
许跃新心跳顿了一下,从椅子上起身道。<b />
“快过来。”<b />
前方,陈健功已经向茅顿问完好,在人群边缘处向许跃新招手。<b />
“请问有一位叫许跃新的同志,他现在在哪里?”<b />
人群中央,茅顿在向热情欢迎的人们微笑致意完毕后,问了个问题。<b />
许跃新?<b />
在场绝大部分来宾没听过这个名字,都在面面相觑。因为直到此时,获奖名单仍处于保密状态。<b />
茅老主动找许跃新?<b />
陈健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心里反复确认了两遍,才放开声音喊他:“老许,茅老找你!”<b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