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禀李帅,此为战报,请您过目。”<b />
战争终止三天后,封常清手书战报,向李瑄禀告道。<b />
“封判官有劳了。”<b />
李瑄展开战报,仔细观读。<b />
封常清虽非状元,其貌不扬,但才华横溢,记录战报简细而明确。<b />
比刘单的捷书记录,有过之而无不及。<b />
捷书中详细地陈述河流、山坡、敌我驻军地点、胜敌的情况和李瑄战术,条理分明。<b />
为让皇帝龙颜大悦,得到赏赐,描述作战环境,艰苦困难。不忘“得蒙圣恩”。<b />
将士们奋勇杀敌,多笔墨描写。<b />
对李瑄的身先士卒,封常清根据典军的记录,如实记录。<b />
同时,对胜战的统计,亦非常清晰。<b />
此战,大唐最先招降拔汗那、布哈拉、粟特诸国等,此为胜战的第一步。<b />
从碎叶城攻坚,到最后的围攻,共斩杀大食联军五万四千七百余人。<b />
俘虏大食联军三万五千余人。<b />
俘获大食马共两万一千余匹。<b />
其中完好无缺,可以再利用的战马有一万八千余匹。<b />
战马中有许多牝马,这些都是上好的马,配合公马,能培育出大批优良的大食马。<b />
李瑄知道,后世几乎所有轻型马种中,都有大食马的血脉。<b />
可见大食马对普通马有优秀的改良作用。<b />
大食马虽然高大威武,但李瑄更看重大食马的潜力。<b />
它以其惊人的奔跑速度和持久的耐力在这个世界的马种中脱颖而出。它们能够在各种地形和气候条件下长时间保持奔跑状态。<b />
同时,大食马聪明伶俐,易于接受训练,并能迅速适应各种环境,无论是高山雪地,还是草原沙漠。<b />
华夏的马,一直是一代代培育而成。<b />
马政是“经国要政”,李瑄会一直重视。<b />
此战虽持续长,但大唐的伤亡,远远低于大食。<b />
这继承李瑄征伐多年,低战损的传统。<b />
李瑄将齐雅德·伊本·萨里逼得走投无路,最终用半天时间,结束战斗。<b />
从头到尾,唐军的职业士兵,只阵亡三千人不到,轻伤重伤五千多人。<b />
安西诸国联军阵亡七百余人,伤八百余人。<b />
葛逻禄部和突骑施诸部一共阵亡六百余人,伤五百余人。<b />
自古英雄,无法一直做到李瑄这一点。<b />
所以,不论是安西诸国联军,还是葛逻禄、突骑施诸部,都非常畏服李瑄。<b />
和李瑄交战,是十分可怕的事情。从将领到士卒,每有一个能提起勇气。<b />
开战以后,一二百斤的彪形大汉,被李瑄当沙包一样人,铁骑所过,人马披靡。<b />
李瑄斩将夺旗的画面,被三人成虎,越传越神。<b />
甚至还有李瑄抓住敌军骑兵主将阿杜,连人带马一起撕成两半的消息。<b />
反正很离谱。<b />
李瑄最多把人撕成两半,把马撕成两半就很胡扯了。<b />
但李瑄没有澄清,让胡人对他保持敬畏。<b />
只要他踏在这片土地上,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要妄想有异心。<b />
“封判官,你还要加一点。我军修整以后,立刻从千泉古道,进入怛罗斯一带。大食竟然无故犯我大唐,攻我附属国,是可忍孰不可忍,定要雷霆惩罚,请圣人同意此次进攻。”<b />
李瑄看完战报后,向封常清提醒道。<b />
不论是什么原因,终究是大食联军,主动迈入安西都护府。<b />
大唐讲究出师有名,连高仙芝屠石国,还安一个无番邦礼。<b />
从道义上,大唐回攻大食,没什么不对。<b />
兵贵神速。<b />
呼罗珊的主力全军覆没至在安西,此时萨末鞬城和怛罗斯一带,正是空虚的时候。<b />
哪怕大食调兵支援,李瑄也有信心应对。<b />
这是李瑄与大食作战的第二阶段。<b />
兑现向李隆基的承诺,饮马雷翥海(今咸海),才能得到李隆基的信任,同时布更大的局。<b />
想办法复国萨珊波斯,削弱大食帝国力量的同时,对大食有一些牵制。<b />
“遵命!”<b />
封常清没有犹豫,拱手领命。<b />
齐雅德·伊本·萨里犯下的错误,李帅一定不会再犯。<b />
见识到李帅的统帅,他对大唐的反击,充满信心。<b />
“李帅,此俘虏的大食兵卒,该如何去用?他们每天哪怕一餐都会消耗大量的粟米,我们虽一直在发动安西、北庭的力量,运输粮食。但我们的粮草终究有限,战时的消耗,是平时的三倍。如果我们一直驻扎在碎叶水,最多八个月,安西北庭的粮食将无法为继,如果李帅要继续西进,粮食最多可以用五个月。”<b />
封常清向李瑄请示道。<b />
三万多人,就是三万张嘴,每一次都能吃掉一座大山。<b />
由于李瑄进行征伐,使士兵们无法屯田。<b />
即便屯田让西域的汉人百姓、西域百姓自理,也最多完成三成。<b />
这也意味着粮食收成将要下降。<b />
也提醒李瑄在西进的时候,心里有数。<b />
齐雅德·伊本·萨里无法保持战略定力,很大原因是粮食断绝。<b />
“从碎叶过千泉古道,至怛罗斯的道路,只是天然形成,其中多有不便。我欲令大食俘虏,凿破山石,组成能快速通行的道路,完善丝绸之路的同时,方便我大唐真正掌控葱领以西的粟特国家,以及吐火罗诸国。”<b />
“我大唐只有在河中地区移民扎根,用儒学赶走大食教,将华夏的礼乐带至河中,让他们主动学习字正腔圆的汉语,学神采飞扬的汉字,才能使他们真正归于华夏,百世不变。”<b />
“至于粮食紧缺问题,取出财帛,让颜判官和刘判官,以最大力度和籴。河西敦煌军每年粮食有余,供给朔方。现请求圣人将敦煌赢余的粮食,转运到龟兹。”<b />
李瑄向封常清说道。<b />
一般粮食转运到龟兹、碎叶非常困难。但敦煌距离龟兹不远。<b />
既然西州的粮食能转运到龟兹、碎叶,那紧挨着西州的敦煌,一定也可以。<b />
李瑄还需要半年的时间。<b />
关键时刻,还能宰杀牲畜,供给士卒。<b />
这次陌刀军砍死不少战马,现还是天寒地冻。<b />
这些马肉够士兵食用很长时间。<b />
“遵命!”<b />
见李瑄安排周道,封常清就不再多说了。<b />
李瑄的目光更长远,他不求武力上的征服,而是文明上的同化。<b />
像是以前的五胡,并入汉族。<b />
华夏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b />
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华夏入夷狄,则夷狄之。<b />
汉人从来不是血脉的称呼,在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汉文化会侵入胡人的血液中。<b />
当大一统再次来临,大唐建立以后,不论是鲜卑的独孤、长孙、尉迟,还是匈奴的赫连、呼延、当于,亦或者羌族的荔非、钳耳、夫蒙,几代以后,他们只有一个称号—汉!<b />
封常清是跛脚,注定了他是儒将,他明白只有如此,西域才能成为下一个河西走廊。<b />
至于修山道数以万计的死伤,就不在封常清考虑范围内了。<b />
大唐要掌控河中,迟早要有联通河中的要道。大食人不死,就得汉人和西域人去死。<b />
“这是我的奏功表,补充完捷书后,以我的名义呈给圣人。”<b />
在封常清离开的时候,李瑄拿出一份捷书。<b />
既战必有功封,李瑄要继续将士们的士气。<b />
获得勋章,获得职事官的赏赐。<b />
哪怕金银绢锦不到,赏赐先让他们知晓。<b />
封常清拿到奏功书后,恭敬退去。<b />
李瑄出营寨,带着亲卫,看依旧在埋尸体的士卒。<b />
大唐的地界,必须要给这些尸体处理掉。<b />
如果是大食士兵,他们身上的铁甲、皮甲,都要被脱去。<b />
这些都可以废物利用。<b />
大食带来的许多书籍,都被李瑄下令好好保存,届时翻译出来。<b />
他们随军的数百匠人,躲过修路的命运。<b />
这些匠人会一些大食的技术,会制造锁子甲、札甲,能锻造宝刀。<b />
大唐可以用到他们。<b />
至于唐军死亡的将士,登记造册后,用马皮和绢裹住,埋葬在碎叶水旁,李瑄会为他们举行葬礼,以安军心。<b />
出征没有棺材,马革裹尸,也是军人的荣耀。<b />
葬礼的那一天,将士们涕零,李帅带着他们,亲眼见证马革裹尸。<b />
尸身埋在西域,灵魂一定可以返回故土。<b />
在葬礼上,李瑄还下令宰杀牛羊牲畜祭天,预示着功绩的同时,也预示着下一次战斗,必旗开得胜。<b />
七百里加急的信件,飞速赶往长安……<b />
萨末鞬城。<b />
康国的王宫中,呼罗珊总督无法如平时一样,阅读典籍。<b />
数月时间,他再听不到齐雅德·伊本·萨里的消息。<b />
打探情报的探子,和送信的使者,如同泥牛入海一样。<b />
这个威名赫赫的黑衣大食开国功臣,耐心已被磨光。<b />
他能计算到,齐雅德·伊本·萨里所率远征军的粮食所剩无几。<b />
除非齐雅德·伊本·萨里能掠夺到大唐的粮食。<b />
“总督,齐雅德将军会平安归来,甚至战胜大唐,携带安西的地图归来,您不必忧虑。”<b />
呼罗珊总督的心腹幕僚阿林·伊布拉向他安慰道。<b />
最近呼罗珊总督饭量骤减,阿林·伊布拉担心总督熬坏身子。<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