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害怕李瑄报复,因为他们是朝堂的大多数,是州郡的大多数。<b />
当从上到下,都觉得深以为然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风气。<b />
此风气哪怕违背道德与良知,也不会让既得利益者内疚。当混浊成为常态,清白也是一种罪过。<b />
有些人憎恨光明正大,是以为天下没有这样的人。即便见过光明正大的人,见过为国家英勇献身的人,也会视而不见。因为他们做不到这一点。<b />
想扶正这种风气,就必须有一次轰轰烈烈的大变革!<b />
朝臣此次在李林甫的府邸会面,意义是重大的。<b />
本来以为失势的李林甫,一盘散沙的公卿大臣,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联合起来。<b />
形成名义上的“保守派”,李林甫从玩弄权术的权臣,成为保守派的领袖。<b />
只要有共同的利益诉求,敌人也可以成为朋友。<b />
……<b />
长安城中,最近两日会很忙碌。<b />
因为李隆基的寿诞即将到来。<b />
千秋节始于李隆基,从开元十七年,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百姓已经习以为常。<b />
文武百官,诸郡太守,都想方设法寻找奇珍异宝,以图送入长安。<b />
如果自己的宝物,能让李隆基高兴,升迁就会有望。<b />
安禄山为他“干爹”的寿诞,特意携带贵重的礼物,从范阳跑回来。<b />
一般的太守,不能擅自离开,只能委派官吏到长安。<b />
是以长安城外,九道车马,青绿衣袍,络绎不绝。<b />
原本应该是商人的通道,现与他们为伍的,是穿着绿色、青色官袍的官吏。<b />
有的骑马还好,有的直接架着马车。<b />
使九衢之内,麻衣如雪的赶考文人很不自然。<b />
进京赶考的文人,多是青年热血,满怀雄心壮志,看到的却是这番景象。<b />
也给杜甫造成很大的冲击,这也使他产生一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念。<b />
看似简单的十个字,却是无比伟大的抱负。<b />
杜甫想辅助君王,使之成为尧舜那样的贤明君主,进而实现国家风尚的敦厚朴实。<b />
大唐权贵的穷奢极欲,很快就会与杜甫的理想碰撞。<b />
……<b />
秋风清,清月明。<b />
在宋国公后园的桃树下,李瑄单独与安思顺交谈。<b />
“安将领当副使屈才,我准备奏你为朔方节度使,你做好准备吧!”<b />
李瑄与安思顺畅聊的时候,突然说道。<b />
“李帅您为大使,我怎么敢犯上呢?”<b />
安思顺受宠若惊地说道。<b />
“朝堂上伱也看到了,我的志向已经不在边疆,我即将卸任节度、支度、营田、采访、押蕃等使。你好好干吧!大有可为。”<b />
李瑄向安思顺安抚道。<b />
“李帅之恩,末将没齿难忘,在我治下,一定会遵从您的指令,必要的时候出兵为您打击豪强。”<b />
安思顺激动不已,连忙向李瑄拜谢。<b />
节度使,为“上将”。<b />
胡人从军,一生追逐的,就是上将之位。<b />
他父亲安波注从军一辈子,七十岁还在马上,也不过是河西都知兵马使而已。<b />
他奋斗大半生,辗转多军,是李瑄提拔他为兵马使,然后提拔为副使,再到加大将军,封爵位。以及现在的承诺。<b />
这让安思顺由是感激!<b />
“记住我曾经的话,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我的法度很严厉。等监察御史到朔方,不会因为你曾经是我的部下,就对你网开一面。”<b />
李瑄郑重向安思顺说道。<b />
能当几年节度使,就看安思顺的本事了。不是是谁都能跟安禄山一样,屁股一坐,就是十几年。<b />
“末将明白!您的军规,我不敢忘记。”<b />
新帅否定旧帅,此为常态。<b />
然李瑄的威名,哪怕离开一军,留下的余威,足以震慑人心。<b />
作为跟随李瑄几乎参加过所有战斗的安思顺来说,他明白李瑄任何一句话,都不是无的放矢。<b />
李瑄拍了拍安思顺的手,让他回堂喝酒。<b />
他又将高秀岩叫出来,也说了差不多的话。<b />
他准备推荐高秀岩为河东节度使。<b />
程圭和李光弼资历不够。<b />
作为跟随李瑄参加多次大战的高秀岩,从军三十多年,有这样的资历。<b />
高秀岩是汉人,他任几年节度使后,八成会被调回朝廷。或许和历史上一样,当一个尚书。<b />
高秀岩得知李瑄要推荐他后,对李瑄感恩戴德,发誓一定唯李瑄马首是瞻,听从李瑄的政令。<b />
李瑄相信他……<b />
紧接着李瑄又以私事为由,先后与其他将领一一谈聊。<b />
提到哥舒翰和王难得的时候,只是说让他们做好准备。<b />
其实他们也不认为自己能做到节度使的位置。<b />
因为他们只是正使。<b />
离节度使还有很大一段距离。<b />
“国家升平之际,为将者抚其众而已,不欲疲中国之力,以缴功名尔!我曾对王太守说这句话,而王太守做到了,李将军觉得我有没有做到?”<b />
李瑄询问李光弼。<b />
“止戈为武,以国家而言,李帅做到了。”<b />
李光弼向李瑄回答。<b />
因为李瑄每一战的宗旨,是以牺牲最少,换去最大胜利。<b />
打败吐蕃后,国力非但没有受损,反而更强大了。<b />
域外国家争前恐后地向大唐献上大礼。<b />
这一切都是李帅的勇武和统筹调度。<b />
“可天下安定,不是将领们乐意看到的。”<b />
李瑄转向李光弼。<b />
自节度使登上历史的舞台后,大唐的边将可以说到处挑事。<b />
军功能封侯拜将,哪管一将功成万骨枯?<b />
“边帅的权力太大,李帅可以削减边帅的权力,以免狼子野心之辈出现。”<b />
李光弼懂李瑄的意思,向李瑄建言道。<b />
“我会试试,不过当前国家处处都是凯旋之音。圣人很难同意。”<b />
他只是敷衍一下李光弼,不可能真正去削减节度使的权力。<b />
节度使的权力大,不单单体现在兵权上,而是兼任营田使、支度使,甚至采访使。<b />
有钱、有粮,有募兵的权力。<b />
使士兵犹如节度使的部曲。<b />
听李光弼的话,李瑄心中暗叹一口气,李光弼对朝廷忠心不二。<b />
想说动李光弼在关键时刻站在他这边,恐怕不是很容易。<b />
李瑄只能和李光弼谈论一些其他的事情。<b />
他承诺推荐李光弼为河东节度副使。<b />
李光弼虽心中感激,却没有高秀岩那种誓死效忠他的举动。<b />
……<b />
“南八,千秋节后回家乡去接家人,不必和他们一起回去,我已经向圣人说好。”<b />
最后轮到南霁云的时候,李瑄没有问军事,只是道家常。<b />
南霁云已经得到提拔,镇守柏海的神策军使,右武卫大将军。<b />
如果不出意外,这个位置要伴随他很久,他要一次次看着柏海冰封,再看雪山融化。<b />
南霁云的家人在陈留,身为军使,南霁云可以将家人接到河陇。<b />
哪怕不入柏海之地,只在伏俟城中。<b />
南霁云一年总要去伏俟城述职两次。<b />
“李帅的恩情,南八没齿难忘。”<b />
李瑄直接开口让他去接家人,仿佛一股温暖流入南霁云的心间。<b />
如今的南霁云已经算是衣锦还乡,尽管邮寄回去不少绢钱,却依然放心不下妻儿。<b />
有李瑄担保,他可以放心去陈留。<b />
“柏海苦寒,要保重身体啊!随着吐蕃的修生养息,难免会有其他想法,这些都是你要注意的。”<b />
李瑄拍了拍南霁云的肩膀。<b />
“末将明白!李帅心怀苍生,我等戍边小将,只需本份。吐蕃和回纥都已经臣服,国家在李帅的辅佐下一定会变得更繁荣。”<b />
尽管南霁云很想再与李帅并肩作战,但他知道自己这种小志向和李帅的大志向相比,微不足道。<b />
李帅文能兴邦,武可安国,古往今来,没有能与李帅比较的人。<b />
南霁云明白国家百姓生活远远不如开元,希望李帅能够革除弊病,使大唐重现辉煌。<b />
“回去继续喝酒!”<b />
李瑄笑了笑,拉着南霁云回屋中。<b />
一直到深夜,醉眼惺忪,众将才被仆人带到客房休息。<b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