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李隆基出城迎接,拜御史大夫<b />
长安。<b />
七天多时间,每日行进三百多里,这日正午,李瑄终于回到长安。<b />
由于李瑄的奔驰速度太快,于上午的时候,李隆基才得知李瑄已经接近长安城。<b />
去年李瑄离开长安的时候,李隆基承诺如果收复九曲,他将亲自在明德门迎接。<b />
虽然被王忠嗣整得心情很不好,但他没有食言。<b />
他立刻让监礼官通知在京五品以上职事官,到明德门前。<b />
他也沐浴更衣,由内侍省备龙辇,前往明德门。<b />
朱雀大街再次被戒严,金吾卫站满街道。<b />
因为李隆基和李瑄,要从朱雀大街上通行。<b />
要让百姓再瞻仰一下收复九曲的英雄。<b />
……<b />
此时李瑄停留在长安城南二十里处的一所驿站。<b />
是李隆基吩咐让李瑄暂留这里,沐浴更衣。<b />
李隆基和满朝文武要准备一下,才能到达明德门外十里的地方。<b />
随着接近长安,李瑄听说一件大事。<b />
王忠嗣被捉拿回长安,正在接受三司推事。<b />
这一定是李隆基召他回来的原因。<b />
李瑄从驿站打听到的消息是太子李亨派奴仆,去太原联系王忠嗣。<b />
但离开的时候,奴仆被劫遇害,导致事情败露。<b />
李瑄一听就知道这是疑点重重的案子。<b />
王忠嗣是大唐的死忠,就算让他死,他也不会谋反。<b />
历史上的王忠嗣为四镇节度,也未有这样的念想。<b />
而且李亨自韦坚案后,就被养在深宫之中,他就是一个空顶着太子名号的皇子。<b />
李亨了解王忠嗣的为人,知道不可能拉拢王忠嗣帮助他政变,所以派奴仆前往太原,如同自掘坟墓。<b />
李瑄百分之百可以确认,这是老贼李林甫对王忠嗣的陷害。<b />
老贼这一招太阴险,连李瑄都未料想到。<b />
此触动李隆基最敏感的神经,利用李隆基的多疑,干掉他的两个对手,可谓一石二鸟。<b />
李瑄稍微一想,就知道王忠嗣已经不可能再官复原职。<b />
历史上,王忠嗣因石堡城事件,被济阳别驾魏林诬告后,三司推事,几乎被陷害致死。<b />
李隆基即便已经搞清楚王忠嗣没有忤逆之心,但还是将其遗弃。<b />
因为在李隆基心里,已经将王忠嗣的兵权,与太子的身份串联到一起。<b />
此会让李隆基心中产生芥蒂,从此不再信任。<b />
现在发生的情况,可比历史上“阻碍边功”的罪名大得多。<b />
别说李瑄,连杨玉环都不一定能保下王忠嗣。<b />
虽然王忠嗣有可能是李瑄的绊脚石,但李瑄扬名天下的时候,承受王忠嗣的恩惠。<b />
如果不是王忠嗣给机会,就不再会有擒拿双可汗的事情发生,李瑄也不可能平步青云。<b />
李瑄准备试试,看能否将王忠嗣的命保下来。<b />
历史上天宝八载王忠嗣郁郁而终。<b />
不管这一世王忠嗣能否熬过来,李瑄要还这份恩情。<b />
现在李林甫权势远远不如历史上的天宝五载。<b />
那个时候,李隆基将政事托付给李林甫,自己居高无为。使李林甫随意诛杀大臣。<b />
他在思考从哪个地方为切入点,能劝说李隆基。<b />
还有李亨,他应该不会有事情。<b />
因为王忠嗣一被除去,太子就不再拥有外援,基本上等于囚在深宫中的金丝雀,对李隆基的皇位没有威胁。<b />
就算李亨曾经和兵部尚书皇甫惟明关系很好,但发生这些事情,皇甫惟明必不会再与李亨亲近。<b />
……<b />
“大将军,圣人已经出长安明德门,一刻钟后,您可以出发。马匹控制慢步而行立刻。”<b />
李瑄沐浴更衣后,一名使者来到驿站告知李瑄。<b />
按照礼仪,这种情况下需要李隆基带领文武百官就位,李瑄才能前去。<b />
礼官会安排得明明白白,连马匹该什么速度都会说清楚。<b />
一刻钟后,李瑄启程。<b />
他带着亲卫,战马慢步,很快就到达距离明德门外十里的地方。<b />
那里有李瑄熟悉的天子仪仗。<b />
还有数以千计的羽林军、龙武军分列两侧,各色明光甲鲜艳。<b />
宦官、宫女、乐队都有着不同的分工。<b />
李隆基身旁是左右宰相,稍后方是六部尚书,诸寺长吏。<b />
再后就是一些四、五品官。<b />
虽然天子迎接功臣,是在礼制上。但李隆基从未亲自迎接过立功的将领。<b />
最多就是派遣仪仗!<b />
文武百官心中复杂,李瑄不得了啊!<b />
只有李林甫明白李隆基为何这么宠信李瑄。<b />
因为李瑄这小贼比他还能应逢圣人。<b />
因为李瑄总能顺着圣人心意。<b />
因为李瑄救过圣人一命。<b />
因为李瑄会讨好杨玉环、高力士。<b />
因为李瑄是大才子,所写诗文,盛唐气象,将忠君爱国表达得淋漓尽致。<b />
因为李瑄甘愿成为圣人一把刀,铲除豪强,将财富送到长安。<b />
因为李瑄提出理财的方略,已初见成效。<b />
因为李瑄公正、务实,被李隆基认为有宰相之才。<b />
因为李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总是以最小的损失,获得最大的胜利,为李隆基开疆扩土。<b />
这其间任何一条因素,都是晋升之机,甚至可能得到三品的官职。<b />
但恰恰全部被李瑄笼罩在身上。<b />
每每想到李瑄身上的光环,李林甫就有些头痛欲裂。<b />
如对付王忠嗣的方法,用在李瑄身上就是笑话。<b />
“拜见圣人!臣以微末功勋,得圣人亲迎,不胜感激。臣今后唯有以命相报圣人的恩德!”<b />
距离李隆基十步外时,李瑄率领亲卫下马。<b />
亲卫在原地行礼。<b />
李瑄则来到李隆基的仪仗前拜礼,感激涕零地说道。<b />
“七郎平身!”<b />
李隆基亲自将李瑄扶起来,见到李瑄,他心情瞬间大好。<b />
忠诚!还得看他的七郎啊!<b />
“来,随我上车!”<b />
李隆基抓住李瑄的手,就想让李瑄同坐在龙辇上,起驾回程。<b />
李隆基的龙辇前面由六匹骏马驾驭,车身镶嵌有金银玉器,宝石珍珠;还雕刻有龙凤图案,尽显皇家的尊贵豪华气派。<b />
“臣不敢,臣只想骑马守卫在圣人身边,矢志不变。”<b />
李瑄诚惶诚恐地说道。<b />
虽然古代经常有大臣被皇帝拉到龙辇上,但李瑄不想这样。<b />
“古代张安世那样都能与汉宣帝同乘,收复九曲的功劳,难道还比不上他吗?”<b />
虽然李瑄的话让李隆基很舒服,但李隆基还是执意让李瑄同乘。<b />
“臣自认为强于张安世,但汉宣帝哪能和您比呢?他是皇帝,您是圣人,堪比尧舜的圣君,臣怎么能冒犯呢?”<b />
李瑄拱手一拜,依然不愿意乘坐龙辇,他用巧妙的比喻,寓意李隆基是大于皇帝的圣人。<b />
“如此!七郎就骑马在我车侧!”<b />
李隆基微微点头,好像是这個道理。<b />
李瑄的规矩和不僭越,更让李隆基安心。<b />
已经决定再次委于重任!<b />
一旁的李林甫看得嘴抽搐,小贼还是这么能说会道。<b />
李瑄上马前看了一眼李林甫这老贼,心想着诸葛亮剑,没砍掉他一点威势吗?<b />
怎么还能这么跳?<b />
起驾回宫,李瑄被允许在李隆基马车旁。<b />
连宰相的车马,都只能在后面。<b />
行走的路上,大臣们不免议论纷纷。<b />
“一年前我觉得李七郎如日中天,现在是什么?”<b />
“现在的宰相,都不一定有李七郎尊贵啊!”<b />
“生子当如李七郎!”<b />
“是啊!据说这段时间向宋国公府送美酒佳肴的使者项背相望,宋国公当左相的时候,可没有这么富贵。看看李家的几个儿子,皆因弟弟,而位列五品之上,那李霅更是年纪轻轻成为侍郎。”<b />
“李七郎曾是王忠嗣的部下,然李七郎好像并未被王忠嗣所影响啊!”<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