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捉拿王忠嗣回长安,李隆基召李瑄入京<b />
沉香亭。<b />
荷月已至,瑶芳清香。<b />
李隆基和杨氏姐妹,于沉香亭前嬉戏。<b />
用风罗纱制作的华丽衣裳,轻薄又透,酥胸半露,她们没有因为天热停止活泼,而是在丛中与蝴蝶共舞。<b />
李隆基这段时间被整的烦闷,现终于可以安逸一下。<b />
一群人玩累了,去沉香亭的偏殿中玩游戏,偏殿的四面八方,都用银盆呈着冰块。<b />
这些冰块时时会有宫女更换,冷气升腾,使炎热的夏天,似乎有雪在身边飘飞,无比舒适。<b />
“卢!卢!卢!”<b />
在樗蒲游戏中,杨玉瑶不断呼卢,却总是大输。<b />
“不玩了!”<b />
杨玉瑶撒娇般的将樗蒲一推,她不玩了。<b />
“哈哈……”<b />
李隆基仰头一笑,他一直在赢,看到三姨的表情,他觉得很有意思。<b />
“三郎,李七郎去年不是回长安了,天这么热,不是说夏天不打仗吗!”<b />
杨玉瑶突然向李隆基说道,一年不见李瑄的英俊脸庞,她思念得很。<b />
像杨钊那样,多没意思,她早就玩够了。长安的王公贵族,也多是虚有其表。那种纸醉金迷的奢靡,都没有李瑄的少年英雄气有感染力。<b />
“七郎安边守土,还要兼采访使的职责,今年应该是回不来了。”<b />
李隆基摇了摇头。<b />
他本来前段时间想将李瑄召回来的,但李瑄因为墨离吐谷浑造反,敦煌大案等事情,一直劳心劳力。<b />
又考虑到李瑄要全力备战吐蕃,所以暂未征召。<b />
他又得到消息,吐蕃赞普要御驾亲征,倾尽全军之力,召内四部、所有附属,准备在青海与大唐决战。<b />
在剑南,吐蕃以往一直与维川、安戎军的边军进行攻防战,双方你来我往。由于全是山地战斗,双方出兵不多,但战斗频率非常高。<b />
半个月前,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汇报吐蕃已经退出维川、安戎军战线,进入防守态势。<b />
这意味着什么李隆基自然清楚。<b />
吐蕃很可能会从西川一带,抽调兵力,北上河陇。<b />
李隆基心中想着令朔方、陇右,派遣一部分骑兵,支援河陇。<b />
回纥被李瑄教训一顿后,已经不敢再南望。<b />
一个月前,回纥叶护磨延啜来到长安后,献上两车黄金,一车玉石珠宝,一百匹极品良马。<b />
这是李隆基自登基以来,收到最贵重的上贡之礼。<b />
磨延啜带着骨力裴罗可汗的承诺,以后每年都为大唐上贡三千匹战马,五千头牛,三万只羊,十车貂皮,以表诚意。<b />
李隆基对回纥的朝贡非常满意,认为回纥已经被他征服了,以后再也不敢冒犯。<b />
遂让磨延啜返回。<b />
由此,就算将朔方、河东的骑兵全调走,也不担心北方空虚。<b />
再说,还有足够的步兵,可以守卫军城。<b />
“三郎,朝堂上那么多大臣,怎么什么事情都让七郎做了呢!那些官吏们,都是沽名钓誉之徒,总是败坏三郎的名声!”<b />
杨玉瑶缓缓向李隆基说道。<b />
她认为正是这样,李瑄才没回到长安。<b />
丝毫忘记自己已经举荐好几个“能臣”给李隆基。<b />
“七郎确实是为我分忧的忠臣良将!”<b />
提到李瑄,李隆基一脸满意。认为自己慧眼识金。<b />
这几年,连李林甫都不让他省心,也只有李瑄令他顺意。<b />
“三郎,你经常说九龄风度,我看七郎的风度更甚,妾身也读过文史,就算是古代,也找不到像七郎那样诗才无双,风度翩然,英雄豪气的人。我听说长安有关于七郎不好的传言,三郎可要好好辨别呀!”<b />
杨玉环穿着薄纱裙来到偏殿的冰盆前,从冰盆内拿出一盘切好的西瓜。她又顺手将一小块冰块握在洁白如玉的手心中。<b />
她说话的时候,眼里有光,嘴角含笑,但李隆基没有看到。<b />
“哈哈,玉环多心,我会那么糊涂吗?”<b />
李隆基再次一笑。<b />
见杨玉环款款而来,李隆基伸手从盘中取出一片西瓜,内外都很舒坦。<b />
“给我也来一片。”<b />
杨玉瑶姐妹也各自拿一片。<b />
而杨玉环没有吃,只是手心的寒冰在慢慢融化,直至成为液体……<b />
就位李隆基享受欢快惬意的时候,高力士急急忙忙进入偏殿中。<b />
一般情况下,高力士是不会打扰李隆基的,除非有大事发生。<b />
“力士,何事?”<b />
李隆基见高力士神情严肃,皱眉问道。<b />
他心中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上一次高力士这样,是开元二十九年,石堡城丢失的时候。<b />
“太原令有奏折送至中书省,右相已经入宫,将奏折呈给老奴。请圣人出殿。”<b />
高力士看了杨玉环和杨氏姐妹一眼后,小声地向李隆基说道。<b />
“玉环,三位姨,你们继续玩,我出去一趟。”<b />
当李隆基严肃起来的时候,杨玉瑶就不敢胡闹了。<b />
她是一个聪明的人,知道分寸。李隆基若开心的时候,她怎么撒娇都没事,反而更吸引李隆基。<b />
李隆基若严肃生气的时候,也只有杨玉环能安抚李隆基。<b />
……<b />
出偏殿后,还未见李林甫,李隆基就问高力士:“力士,是怎么回事?”<b />
“启禀圣人,太原城外发现一具尸体,是太子的奴仆。据说太原令调查,此太子奴仆前几天一直在太原城,他出城的时候,突然被劫掠杀死。”<b />
高力士将奏折的内容告诉李隆基。<b />
“太子奴仆去太原干什么?”<b />
“什么?何有此事?”<b />
李隆基刚自问一声,就反应过来。<b />
因为他想起来王忠嗣也在太原。<b />
作为政变起家的皇帝,他对这种事情非常敏感。<b />
他看着神龙政变,武则天被张柬之赶下台,朝局变得震动。<b />
他联合太平公主,率领五百死士,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和韦氏党羽,扶他的父亲成为皇帝,而他成为太子。<b />
他又一手策划先天政变,反杀太平公主,正式接管大唐的一切。<b />
血色的权力,一直在他脑海挥之不去。<b />
这一刻,李隆基如芒在背。<b />
作为储君的太子,手握十几万兵马的元帅。<b />
而元帅和太子,从小一起长大。<b />
一些信息,直接充斥入李隆基的脑海,他以前认为王忠嗣对他忠心耿耿的念头,瞬间动摇。<b />
他没有认为奴仆前去太原,只是交流感情。<b />
也幸亏奴仆之死,让他知道这件事情。<b />
李隆基不允许任何人撼动他的权力,他问高力士:“力士,这件事情,你如何看待?”<b />
“启禀圣人,老奴认为要认真调查,先召王将军回长安询问一下,再好好确认奴仆的身份。”<b />
高力士心觉有蹊跷,但他了解李隆基,怕李隆基暴怒,不敢劝谏,只能用中和的办法。<b />
只要王忠嗣敢回来,一切都好办许多。<b />
那时候,高力士就愿意相信王忠嗣没有异心,就看李隆基的想法了。<b />
如果王忠嗣不愿回来,那算他看走眼。<b />
“嗯!”<b />
李隆基的好心情全无,目不转睛的点了点头。<b />
此时,李林甫已经在沉香亭的二楼处等待。<b />
“不必行礼了,右相,此事重大,说说你的看法!”<b />
李隆基让李林甫免礼,他坐在首座,双手放在玉案上,青筋爆起。<b />
能看出他的失望与怒火!<b />
“臣未想过会发生这样的大事!必须三司推事,将此案查得水落石出。”<b />
李林甫心里已经在笑了,但他表情是痛心疾首的样子。<b />
三司推事,此必杀王忠嗣!<b />
这一次,他皆已安排好,不会再有纰漏。<b />
“啪!”<b />
“朕要派羽林军,将这個逆子捉回来。”<b />
李隆基拍了一下玉案。<b />
“圣人需要先写诏书,给予羽林军先斩后奏的权力,以免军队被亲信控制。”<b />
李林甫用心险恶。<b />
他明明知道王忠嗣不会反抗,这么说是加深李隆基对王忠嗣的恶劣印象。<b />
他指得亲信,自然是王忠嗣亲信,暗示王忠嗣任人唯亲,军中遍布爪牙。<b />
“力士,让陈玄礼选择遣羽林军通过驿站快马到太原,将王忠嗣拿下。以最快的速度押回京城。”<b />
李隆基一刻都不想等,下达命令。<b />
“遵旨……”<b />
高力士眼神一动,趋步离去。<b />
随后,李林甫一直在安抚李隆基,表面上是让李隆基不要担心,但越是这么说,越是使李隆基不安生。<b />
他对王忠嗣寄予厚望,王忠嗣也不负所望,帮他建立功勋。<b />
虽认为王忠嗣没有李瑄的锐气和勇猛,但他觉得王忠嗣也是大唐北方支柱,和李瑄、安禄山一样,都是他信任的将领。<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