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 > 都市言情 > 大唐天将军 > 第147章 安禄山拜杨玉环为母

第147章 安禄山拜杨玉环为母(1 / 2)

第147章 安禄山拜杨玉环为母<b />

朝会最先处理的是日常事务,地方事宜,而后是宰相和皇帝的枢机议事。<b />

一切完毕后,李隆基主动提及吐蕃使团之事:“吐蕃中贡论,已至长安三日,他们想放牛归马,罢战息兵,在青海进行盟会,诸卿以为如何?”<b />

“启禀陛下,当同意吐蕃求和,在诸国使节的见证下,彰显我天朝上国的气度!”<b />

一名大臣起身出列,理直气壮地向李隆基说道。<b />

“啪啪啪!”<b />

此言一出,众多大臣纷纷以笏以掌,表达附和。<b />

这无关于宰相党派的争论,而是许多大臣打心底认为这么做,有益于江山社稷。<b />

兵入武库,马放南山。<b />

现在突厥已灭,吐蕃求和,正是大治之时。<b />

李林甫持默认态度。<b />

他以前希望李瑄死于冲锋陷阵之中,死于乱军之内。<b />

现在已无这样的想法,李瑄太能打了,不能再给李瑄立功的机会。<b />

李瑄兼任的使职太多,且皆为重职。他怕李瑄契机到的时候,军功入相。<b />

以前他不信,现在看李隆基对李瑄的宠信,真有可能出现这样的“荒唐”事情。<b />

在他看来,李瑄这年纪入相,就是“荒唐”。<b />

“宰相认为呢!”<b />

李隆基脸色无变化,问李林甫和韦坚。<b />

“诸大臣言之有理。”<b />

李林甫模棱两可的回道,他已经揣摩到圣意,但不愿李瑄再立军功威胁他。<b />

他观看过一次次的战报,李瑄这竖子被称为战神也不为过。<b />

哪有战争敌我伤亡一直是十比一的?<b />

但李瑄能做到!<b />

“臣也认同,与吐蕃重修于好后,可以继续展开互市,吐蕃会用牛羊购买我大唐丝绸、茶叶,壮大国家。”<b />

韦坚也说出自己的意见。<b />

并非他回应李林甫,而是迎合群臣。<b />

“启奏陛下!”<b />

“我军虽在边境连战连捷,但吐蕃占据石堡城,我大唐始终面临吐蕃的兵锋,以至于河湟之地,千里沃土,不可耕种。而九曲之地,本就为我大唐所有,是吐蕃贿赂奸臣,使我失去九曲。臣不反对求和,臣建议吐蕃将石堡城和九曲归还大唐,让我们看到吐蕃的诚意!”<b />

“如果吐蕃不同意,这一定是缓兵之计。我大唐刚把百姓重迁至河源,他们就派铁骑劫掠、屠杀,谁能担得起责任?一旦有了石堡城和九曲,我大唐就不怕吐蕃出尔反尔,可以保护国家与百姓的安全!”<b />

看李隆基皱眉,李瑄起身走到案前,向李隆基和众大臣说道。<b />

“李将军深谋远虑,还是久在边塞的名将,看得更透彻一些!”<b />

李隆基抚掌大悦,两人一唱一和,话里话外告诉群臣,非是将领,就不要指东画西了。<b />

作为战胜的一方,要战略重镇石堡城和河曲之地,非常合理。<b />

而大臣们一脸无语,话虽如此,但吐蕃会给九曲之地和石堡城吗?<b />

谁掌握石堡城,谁就掌握唐吐边境主动权,更何况富庶的九曲之地,已经被吐蕃连建城池,成为吐蕃最精华的地带之一。<b />

但李瑄的话语有理有据,大臣们面面相觑,同意求和的大臣,不知怎么去反驳。<b />

难道说放弃石堡城?<b />

或者把九曲赠予吐蕃?<b />

大唐以李瑄这样的名将镇边,有绝对优势啊!<b />

谁敢舍弃一个,李隆基必会活剐了他。<b />

“看来诸卿无异议。中书舍人将此事告知吐蕃中论末结桑东则布,答应大唐的条件,吐蕃军民撤出石堡城、九曲,大唐就同意与吐蕃进行青海盟会。”<b />

李隆基向中书舍人吩咐。<b />

他没说拒绝的后果,但大臣们都知道拒绝的后果。<b />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看着案前的李瑄。<b />

以前说他是霍去病,大臣们还嗤之以鼻,现在人们觉得还是保守了。<b />

安禄山见李瑄如松一样站立在大殿中央,受大臣们各种目光,心中嫉妒万分。<b />

同样被圣人宠信,但李瑄在朝野民间的威望,跟他一个天上,一个地下。<b />

“我一定要想办法,让圣人更宠信我!”<b />

安禄山在心中打起小九九,他突然眼睛一亮,想到一个绝佳的主意。<b />

此事过去后,李隆基见李瑄还在案前直立,问:“李将军,还有什么事情吗?”<b />

其他臣子也好奇李瑄有什么要禀告。<b />

但李瑄接下来的话,让所有大臣心惊胆战。<b />

包括大殿最后面,平时一言不发,门荫入仕的摸鱼官吏,也皆神情一振。<b />

“启奏圣人,再过几日,就是前太子的祭日。臣认为前太子虽有大错,但在九泉之下一定醒悟悔恨,臣有一建议,请陛下准许!”<b />

李瑄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而后郑重向李隆基一拜。<b />

大臣们显然被这一幕镇住,舌挢不下。<b />

谁都知道,太子瑛已成朝堂上的禁忌,即便有关于他的事,也会被臣子们刻意绕过去。<b />

开元有一個状元,就因为叫李琚,本来前途一片光明,当光王李琚随着李瑛被赐死后,状元李琚被贬成书令史,一直到现在。<b />

李林甫嘴角露出微笑,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终究是年轻,这是找死啊!<b />

他已经在想象李隆基勃然大怒,对李瑄革职查办。<b />

“李将军请讲!”<b />

李隆基并未发怒,面色严肃,微微抬手。<b />

这让李林甫和文武百官大跌眼镜。<b />

“臣建议在宫外筑思子台,纪念太子,前光王,前鄂王。由此表明陛下宽恕他们,也不失为慈父!”<b />

李瑄向李隆基回答道。<b />

“准许!由李将军任思子台监使,李监为思子台副监使,务必在半年内完成!”<b />

在李瑄话语落,李隆基就立刻同意。<b />

有的时候,天下幽幽之口肯定堵不住,但不明真相的民间百姓会认为李隆基心胸宽广,圣泽无量,儿子谋反,没几年就被宽恕。<b />

这也是李隆基同意李瑄提出建筑思子台的原因。<b />

还有就是,因为李瑄,李隆基的心结一下解开。<b />

他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知道建立思子台对身前和身后,都有巨大好处。<b />

“臣遵旨!”<b />

“臣遵旨!”<b />

李瑄和刚升任将作监不久的李岫一起领命。<b />

很明显,李瑄思子台监使的职位就是挂职的,为了标榜李瑄对思子台建设的重要性。<b />

真正的工作,由将作监去做,完成得好,连李瑄一起夸奖。做得不好,也不会训斥李瑄。<b />

因为李瑄那时一定在边疆。<b />

思子台监使,是一个临时的使职,等思子台完成后,就会撤除。<b />

“退朝!”<b />

当监礼官的声音响起后,诸臣才反应过来。<b />

李瑄连这样的密事都能与李隆基讨论,圣人对李瑄的信任,差不多跟高力士一样了。<b />

臣子们望着李瑄,感觉到李瑄的城府极深,不似少年。<b />

李林甫则如芒在背。<b />

纵使他口有蜜,腹有剑,纵使他有罗钳吉网,面对李瑄也束手无策。<b />

“暂时扳不倒你,就先把你的党羽全部剪除,我一定把火势蔓延到李适之身上,让你感觉到炙热。”<b />

李林甫在心中暗暗想道。<b />

退朝的时候,韦坚想借机跟李瑄说些什么,李瑄却以圣人有诏推脱。<b />

李隆基确实召他和安禄山入偏殿,让高力士作陪,二人认识一番。<b />

这一幕李瑄很熟悉。<b />

历史上拿下石堡城的哥舒翰,被李隆基这样安排一番。<b />

当时,安禄山也想和哥舒翰结识,就说:“我母亲是突厥人,父亲是胡人;您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血脉如此亲近,以后要更亲近一些。”<b />

但哥舒翰可能是《春秋》读多了,想要卖弄一些典故,回道:“谚言‘狐向窟嗥,不祥’,以忘本也。兄既见爱,敢不尽心。”<b />

用的是“狐死首丘”的“反向”典故,意指追溯同源头,思念家乡,不忘根本。<b />

但安禄山明显没有会意,以为哥舒翰讥讽他为杂胡,大骂哥舒翰:“突厥种尔敢。”<b />

这使得哥舒翰差点要与安禄山真男人大战,幸好有高力士阻拦。<b />

“圣人意为两位将军交流用兵之道,共同为国效力。”<b />

最新小说: 俗骨(强制爱 1V1 H) [红楼同人] 谁说林黛玉没有哥哥 上门冥王 [综漫] 散兵的雷系监护 闺阁藏春-穿回古代写色文(NPH) [综英美] 论库洛牌与哥谭的适配性 末日红细胞 尸王凶猛:妖妻,亲一口 这个世界挺怪 五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