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系列的成功,不仅源于大元帝国的强盛与不可抗拒,更因这些部落内部已失去统一的领导,如一盘散沙,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b />
回溯往昔,江鸿飞以雷霆之势占领燕京,迫使萧普贤女带领北辽遗民归降,并纳其为妃,宣告北辽的终结。<b />
随后,耶律延禧被擒,大辽帝国似乎也随之烟消云散。<b />
然而,历史的真相远比表面复杂。<b />
即便是在江鸿飞的统治下,仍有不少忠于大辽的辽人选择逃离,寻找耶律延禧的下落,企图复国。<b />
而当耶律延禧全族被俘时,竟有一人奇迹般地逃脱。<b />
这个人就是梁王耶律雅里,他当时率领着数百名辽国将士,先行一步为耶律延禧探路,最终幸运地逃过一劫。<b />
在特母哥等忠臣的护卫下,耶律雅里一行穿越重重险阻,抵达阴山。<b />
在那里,他们意外地与耶律延禧的旧部耶律敌烈相遇。<b />
耶律敌烈曾力劝耶律延禧勿渡黄河,在目睹了皇帝的固执与失败后,带着千余人逃至阴山。<b />
两股力量的汇合,为北辽的复兴点燃了希望的火花。<b />
在达沙岭,耶律雅里被拥立为帝,继承北辽皇统,改元神历,开启了北辽短暂的复兴之路。<b />
耶律雅里与他的父亲耶律延禧截然不同。他性情宽厚,厌恶杀戮,即便是对待逃亡者,也仅以竹板、荆条稍作惩戒。<b />
对于那些愿意归附北辽的部族,他更是慷慨地授予官职,展现出非凡的胸襟与气度。<b />
耶律雅里常言:“愿附我大辽者,来者不拒;不愿者,亦不强求。”<b />
此言一出,赢得了众多部族的尊敬与信赖。<b />
在耶律雅里的治理下,大辽王朝似乎迎来了回光返照的时刻。<b />
迭烈部统军挞不也、都监突里不、乌古部节度使??哲等将领纷纷率部归附,使得北辽的实力逐渐恢复。<b />
然而,好景不长,耶律雅里性格中的弱点逐渐暴露无遗。<b />
他日渐沉迷于击鞠、打猎等娱乐活动,对朝政之事渐感厌倦。<b />
尽管特母哥等忠臣多次进谏,试图唤醒他的治国之心,但耶律雅里终究难以摆脱耶律延禧留给他的昏庸基因。<b />
在治理国家上,耶律雅里显得尤为稚嫩与不切实际。<b />
他出巡时,见随从疲惫便大加赏赐,全然不顾国家财政的空虚。<b />
当群牧运送的盐和粟米被盗时,他更是轻率地定下了荒谬的赔偿标准——每盗一车粟米仅赔偿一只羊。<b />
这样的决定,无疑是对盗匪的纵容与鼓励,使得北辽的粮食危机雪上加霜。<b />
民众开始明目张胆地盗取官粮,而耶律雅里却以“民有即朕有”为由,拒绝严厉打击。<b />
他的仁慈与宽容,在此刻却成了北辽灭亡的催化剂。<b />
随着时间的推移,耶律雅里的统治愈发显得力不从心。<b />
他既无法振兴国家经济,也无法平息内部矛盾与纷争。<b />
大辽王朝的复兴之梦,终究化为泡影。<b />
而这一切的根源,皆在于耶律雅里虽性格宽厚却缺乏治国之才的致命缺陷。<b />
他或许可以成为一个仁慈的君主,但却无法成为一位英明的领袖。<b />
然而,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个人的意志而停滞不前。<b />
耶律雅里的血脉中流淌着耶律延禧对狩猎无尽热爱的遗传,这份遗传如同烈火般灼烧着他的灵魂,让他无法再安于现状。<b />
终于,他无法再忍受这份内心的躁动,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查刺山的征途,投身于那片广袤无垠的猎场之中。<b />
一日之内,他凭借超凡的狩猎技艺,斩获了四十头矫健的黄羊与二十一匹狡黠的狼,其英姿飒爽,仿佛耶律延禧再世。<b />
然而,过度的体力消耗却悄然埋下了隐患,不久之后,耶律雅里便因劳累过度而骤然离世,年仅三十岁。<b />
耶律雅里的离世,如同风暴前的宁静,很快,耶律敌烈、特母哥等权臣便联手推举辽兴宗的曾孙耶律术烈登上了帝位。<b />
此时,正值完颜宗翰的铁蹄刚刚撤离可敦城,留下一片狼藉。<b />
耶律术烈一行人,带着对大辽复兴的微弱希望,踏上了前往可敦城的征途。<b />
而漠北草原,在完颜宗翰的肆虐下,各部落群龙无首,纷纷向这位新帝投诚,北辽的旗帜再次在草原上空飘扬。<b />
北辽迁都至漠北,依托戈壁的天然屏障,暂时摆脱了大元帝国与金国的威胁,迎来了一个看似平静的发展契机。<b />
然而,耶律术烈却并非雄才大略之主,他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对复兴大辽毫无兴趣,每日只知游猎享乐,与耶律延禧的荒淫无度如出一辙。<b />
面对大元帝国(包括耶律延禧旧部与萧普贤女的遗志)的招降,他更是置若罔闻,继续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之中。<b />
北辽的民众,对这位昏庸无能的君主逐渐失去了耐心与信心。<b />
终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兵变在可敦城爆发,耶律术烈与耶律敌烈在乱军之中丧生,特母哥则心灰意冷,不问世事。<b />
这场兵变,本是由对耶律术烈不作为的愤怒所引发,却意外地导致了北辽的覆灭,漠北再次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境地。<b />
昔日辉煌的大辽帝国,其疆域横跨日本海至阿尔泰山,北抵额尔古纳河,南至白沟河,如今却只能成为历史的尘埃。<b />
蒙古高原上的五大部落,或被大元帝国歼灭,或遭重创,而那些小部落则明智地选择了向强大的大元帝国臣服,以求自保。<b />
洪武二十年的春天,大元帝国的铁骑跨越戈壁,深入漠北。<b />
在众多小部落的协助下,他们势如破竹,横扫整个草原。<b />
许多部落或主动归顺,或被迫接受大元的统治与迁徙。<b />
而那些不愿屈服于大元的部落,则选择了更为艰难的北上之路,他们跨越北海,进入西伯利亚,与基辅罗斯展开了生存空间的争夺。<b />
岳飞、吴玠、王禀、朱武等将领,率领大元精锐,一路追击至北海之滨,立下石碑以铭记此役。<b />
随后,他们返回可敦城,再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宣告大元帝国对北方草原的全面征服。<b />
至此,困扰中原王朝数千年的胡患终得平息。<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