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泻水置地,南北自流<b />
八月十七,甲子。<b />
万寿节当日。<b />
上御皇极门,百官吉服行五拜三叩头礼,以未及大祥,余仪俱辍。<b />
传制遣大学士吕调阳祭先师孔子,遣定国公徐文璧等祭九陵及各园寝。<b />
以圣寿赐辅臣张居正、高仪银六十两,钞罗斗牛蟒衣各一袭;辅臣吕调阳、王崇古银四十两,钞罗仙鹤衣各一袭;讲官申时行、陈栋各银二十两,二品胸背罗衣一袭;陈经邦等四员各银十五两,五品罗衣一袭。<b />
朝鲜国差陪臣表贺万寿圣节,上命礼部尚书马自强宴待。<b />
皇帝的生日很是朴素——祭祀、叩拜、发红包。<b />
一通仪式甚至连一个时辰都不到,百官就已经被打发回岗位忙自己的事情了。<b />
没办法,忙的。<b />
自考成法在月初开始清算以来,有司忙得是不可开交。<b />
嗯,跟请辞的官吏多没关系,这一批人本来就是不怎么干活的。<b />
主要还是工作量庞大。<b />
以往京查三年一次,哪怕多是面子功夫,也都旷日持久,小半年起步。<b />
如今动了真格,要赶在入冬前给官吏补发绩效,还要杀鸡儆猴黜落一批人,时间紧,任务重,那自然是忙得脚不沾地。<b />
六科、吏部,门槛都被踩坏了。<b />
下面忙,上面自然也没有闲的道理。<b />
在皇极门接受百官朝贺后,朱翊钧婉拒了李太后家宴庆生的提议,简单吃了碗两宫送来的寿面,又一头钻进了承光殿,开始了今日的面见朝臣与奏对。<b />
……<b />
承光殿内。<b />
中书舍人郑宗学,在起居注上简单记下一笔“是日,大学士高仪奏事承光殿,上端拱倾听,目不旁眴,音吐清亮,仪度雍容。”<b />
随后便将笔墨收了起来,跟着内臣们一同装聋装瞎。<b />
更没人去看皇帝与次辅,那不太好看的神色。<b />
次辅束手站在御阶下,神情颇有些尴尬。<b />
皇帝脸上则是面无表情,端坐帝位朝高仪投下目光。<b />
“先生果然是好老师,教的都是好弟子。”朱翊钧语气不善。<b />
这话当然不是自夸,而是在指栗在庭。<b />
高仪自然听出来皇帝有些恼羞,不由暗道棘手。<b />
他刚刚才翻开张宏递过来的奏疏,并未想好如何言语,只好恭谨道:“陛下神明风悟,天纵之资,微臣不敢居功。”<b />
高仪假装没听出皇帝的不满,夸了一番皇帝这个好弟子。<b />
实则是在腾出时间,好斟酌应对,替栗在庭求情。<b />
朱翊钧无语地瞥了高仪一眼。<b />
他干脆省了阴阳怪气,开门见山道:“栗在庭奏请外放的事,先生怎么看?”<b />
对,栗在庭这厮,不好好在中枢当严嵩,竟然请求外放地方!<b />
可给他能耐的!<b />
朱翊钧看到这封奏疏的时候,第一反应还以为这厮湖广办了一趟差,给弄得丧失理想信念,准备跑路了。<b />
好在往后看下去,才知道不是这么回事。<b />
栗在庭先是梳理了一番湖广的案情,随后点明冯时雨跟武冈王或有蹊跷。<b />
而后则是说什么此前的工作有疏漏,误导了陛下,可能会导致罪魁祸首逍遥法外,不能祭奠张楚城在天之灵云云。<b />
往后还要寻根究底,有碍湖广局势也就罢了。<b />
就怕两地传讯不便,来不及更正此前奏疏上的疏漏,让中枢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封赏了武冈王。<b />
为此,等到形势不得已的时候,他或许会封驳圣旨,自作主张。<b />
除了求皇帝宽恕,还愿意对此承担责任,请免吏科都给事中之位,下放地方,堪磨历练。<b />
高仪并未立马回答皇帝的问话,反而是迅速扫过栗在庭的奏疏。<b />
“臣职事阙误,误蒙圣鉴,恐致罪首漏网,弗克昭雪张楚城九泉之下。”<b />
“此案后必穷源溯流……事急从权,或当封还纶音,擅断专行……乞罢吏科都给事中之职,贬谪地方,以堪磨砺,重起州部,谨状。”<b />
看到末尾,高仪只觉后槽牙一酸。<b />
他是了解自己这弟子的,别的话也就罢了,就那句或当封还纶音,八成是已经准备这样做了!<b />
算时间,恐怕都已经发生了!<b />
也得亏是没有昏了头,知道提前通气,否则等这边莫名其妙收到圣旨被封驳的消息,那才是犯了大忌讳!<b />
如今姿态放得低,好坏能回旋一番。<b />
皇帝也没有太过生气。<b />
否则皇帝也不会没有直接拿那句封还纶音说事,反而是问对栗在庭请求外放地方怎么看了。<b />
既然圣眷未削,就好求情了。<b />
高仪沉吟半晌,终于行礼回话:“陛下,栗在庭既然自承职事阙误,那便法不容情!”<b />
“当降二级调外任。”<b />
吏科都给事中,是正七品官身。<b />
真要降二级外调,连个县令都混不上,也就是个县丞,可谓是贬到姥姥家了。<b />
朱翊钧撇撇嘴。<b />
求情就算了,好好说不就行了,还玩心眼搞劝谏。<b />
当初贬谪给事中冯时雨,都还得明升暗降,七品升到四品外放。<b />
如今你这当老师的,一上来就要给栗在庭撸到八品去,谁还能有您老人家狠?<b />
朱翊钧想到这里,突然来了性子,装模作样哦了一声:“先生老成持重之言。”<b />
“那就贬到里塘宣抚司去。”<b />
高仪一噎。<b />
旋即反应过来皇帝是在耍性子。<b />
他连忙下拜请罪,一张老脸露出苦笑:“陛下……”<b />
朱翊钧哼了一声,摆摆手,无奈道:“行了行了,朕知道栗在庭给先生写过信,说罢,调去哪儿?”<b />
他多少能看明白栗在的想法。<b />
其实就栗在庭所谓的职事阙误,亦或者真就要封驳圣旨而言,只要湖广这趟宗室办好了,还真犯不着来领什么罪。<b />
前者是两地通讯不便所致,后者本身就是给事中职责所在,虽然不合规制,但至少有个说法。<b />
谁让他亲口承诺过便宜行事呢?<b />
届时栗在庭厚着脸皮,在面圣奏对的时候往殿上一杵,跟着海瑞受赏就是,哪有什么罪领。<b />
反而是如今,既是主动上奏请调外任,又是写信给高仪,让其出面说合。<b />
恐怕才是别出心裁的为君分忧。<b />
一者,封驳圣旨,终归是有损中枢威严,为免开了坏头,后面的人有样学样,栗在庭便主动受罚,自请贬谪。<b />
这本身就是减小皇帝的压力的做法,态度不可谓不好。<b />
二者,更是在回应皇帝的栽培。<b />
别的请罪求贬都是虚话,反而是那句“以堪磨砺,重起州部”,才是肺腑之言。<b />
所谓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b />
栗在庭是在立志。<b />
重起州部,是明晃晃地表示入阁之志!更是在回应皇帝的厚望!<b />
要知道,非翰林编修、庶吉士出身,想要入阁,几乎难如登天——论资排辈,哪里都不可避免。<b />
当年的夏言算一个,如今的王崇古也算一个,都是“普通进士”入的阁。<b />
前者靠的是圣眷——夏言七品的吏科都给事中,做到六部尚书之位,只用了一年时间,同僚皆称之为宠臣。<b />
后者靠的是功勋卓著——策勋告庙,荫胄旌功可不是说说而已,王崇古入阁,同僚无不心服口服。<b />
如今栗在庭与夏言一般,皇帝登基之前,就已经投诚,如今甚至同样是吏科都给事中之职。<b />
朝堂上下,都默认这位是准备走夏言的路子,已经称他为严嵩第二的宠臣了。<b />
只是连朱翊钧都没想到,这厮如今竟然疏请外放,放言要重起州部。<b />
这份自我磨砺的自觉,也算得上难得。<b />
对此,朱翊钧说恼怒也有。<b />
下属自作主张,准备要驳领导面子,这种事情谁遇到都吃味。<b />
更何况还是所谓的严嵩第二,突然来一出不听话,为上者,本能就会有些不舒服。<b />
但其中也不乏有着欣赏之意。<b />
栗在庭、申时行也好,张居正、高仪也罢,这些人终究不是提线木偶,贴个忠君爱国的标签,就能事事由他摆布。<b />
如今在没有丧失理想信念的情况下,谋求自我磨砺,当然比一直待在中枢要好。<b />
至少符合朱翊钧干部培养的价值观。<b />
他还年轻,张居正高仪却有寿限,能看到中坚一辈官吏的成长,他当然乐见其成。<b />
总不能坐吃山空,等这批经受过历史考验的人慢慢凋零,而后青黄不接吧?<b />
所以朱翊钧也没跟高仪计较,只撒气逗了一句,立马就松了口。<b />
高仪见状,也不由暗赞一声圣君。<b />
封驳圣旨这种事,换先帝那种不争的性子来了,都要负气数日才肯罢休。<b />
今上反而是一点脾气也没有,立马就松了口。<b />
相忍为国,当真不是说说而已。<b />
高仪想到这里,忍不住露出一丝和蔼的笑意,看着皇帝恭谨道:“陛下,一月时,中枢就下诏福建,令复建泉州市舶提举司。”<b />
“三月时,仍未动作。”<b />
“四月,再下诏催促,并升广西右布政使万思谦,为福建左布政使,提举复建之事。”<b />
“六月乃复建。”<b />
“七月,福建道御史又上奏,称市舶司空有衙署,五脏俱空。”<b />
“随即,福建左布政使万思谦以水土不服,请调任。”<b />
“元辅已经票拟同意,送去两宫了。”<b />
内阁送去两宫的奏疏,朱翊钧向来都是不过问的。<b />
今日才听说这档子事。<b />
他忍不住摇头叹了一口气。<b />
高仪口中说的是福建泉州,他听着还以为是陕西西安呢。<b />
世宗皇帝罢福建市舶提举司一句话的事,他如今要复建,这就拉扯半年了。<b />
还水土不服?<b />
万思谦是懂说话之道的。<b />
也罢,朱翊钧也能理解万思谦,当初他那位姓陆的同事空降地方,也是被上下明着陷害设计,好端端进西苑钓鱼的资历都弄没了。<b />
但这万思谦要调走,阙自然要有人补,市舶司也要有人继续建。<b />
高仪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栗在庭打算为君分忧,挑战一下福建的士绅乡党。<b />
算栗在庭还有点眼力见。<b />
朱翊钧对此,自然没有不允的道理。<b />
他欣慰地点了点头,看向高仪:“那就升都给事中栗在庭为福建参政罢,等年前再升布政使罢。”<b />
这是直接抹了湖广一行功勋,不再赏赐的意思。<b />
都给事中,在内一般升任太仆寺、太常寺少卿,于外则转任参政,后者,一般算是贬谪了。<b />
高仪连忙行礼:“圣明无过陛下。”<b />
朱翊钧没好气哼了一声:“朕有言在先,泉州市舶司事关重大,他要是压不住福建,也别请罪了,自己致仕吧。”<b />
工部尚书朱衡造的船也一年了,差不多再等个一年半载,就该出来了。<b />
有了硬件,配套软件当然不能拖太久。<b />
高仪自无二话,再度下拜。<b />
朱翊钧摆了摆手,示意没别的事情可以告退了——忙起来之后,小皇帝已经没空亲自相送大臣了,后面申时行还等着汇报考成法的事情呢。<b />
高仪起身,正要出言告退,似乎又想起什么,欲言又止。<b />
“先生有什么为难事,但说无妨。”<b />
皇帝都劝了,高仪自然要但说无妨,他缓缓开口道:“陛下,夏汛、秋汛接踵而至,黄、淮、运河各处堤坝、沟渠,都有灾情。”<b />
“尤其殷总督赴任济宁盐政衙门后,整日上书提及河工汛情,乞求勘察河工、疏浚漕运。”<b />
“陛下,臣的意思是,能否复置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总理河漕之位?”<b />
朱翊钧疑惑看向高仪。<b />
这一串职位,简而言之,就是管内陆河流的。<b />
同时也不常设,一般只在需要整理河道的时候才会补阙。<b />
譬如隆庆四年秋,黄河决堤之后,便临时补了人,堤一修好,就给人撤了。<b />
所以没有“复”置这一说。<b />
高仪这复置,指的肯定不是官位,而是在遮遮掩掩,复起前任河漕总理的意思。<b />
他记得,他好像是潘季驯?<b />
朱翊钧皱眉,好奇道:“这是正事,先生为何单独来说,直接票拟到两宫就是?”<b />
所谓正事,就是中枢的日常运行,朱翊钧向来是放心交给内阁的。<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