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接着说道:“但凡陛下此次,受到的怨望过深。”“朝臣和两宫反对之下,就不可能允他的孙女进宫。”<b />
“他想看看,大家会不会……惧怕陛下过早亲政!”<b />
朱翊钧默然。<b />
按照他方才的想法,最多以为是李春芳滑跪过快。<b />
如今被点醒,不得不感慨一声,这些人,简直都快成精了!<b />
送孙女入宫,其实就是提前完成了选秀这一道程序。<b />
此事对皇帝而言,可谓百利而无一害。<b />
只要皇帝身边的支持够多,随时都能纳入后宫。<b />
而皇帝的大婚,却有着重大的意义——成婚,基本上就意味着亲政!<b />
李春芳这是故意给皇帝递枕头,来试探朝官和两宫的反应,进而判断中枢的局势。<b />
如若他孙女送不进宫,说明众人面上服从,一旦涉及到根本,却还是恐惧、反对着皇帝。<b />
这种情况下,既不用变成外戚,也可以针对局势,及时调节对中枢的策略。<b />
而所谓的拆分南直隶,就会变成缓兵之计。<b />
相反,若是两宫欣然,朝臣竟同,顺利地将孙女送进了宫。<b />
那就说明,皇帝冲龄践祚,就已然把握住了大局,同时在此次事件当中,并没有遭受太多的怨望。<b />
如此,李春芳自然是顺理成章地滑跪,转型成为外戚,再赌百年富贵。<b />
那么所谓的拆分南直隶,则会是甘做马前卒,替皇帝分忧。<b />
偏偏这种首鼠两端,还没办法苛责他——都送孙女进宫了,这种表态还不够吗?<b />
果真是聪明人啊。<b />
朱翊钧顺着张居正的话说下去:“所以,无论是做给外人看的,还是给自己人安心,这秀女,朕都不得不收?”<b />
张居正既然点破了这一点,就说明至少他没有忌惮自己亲政。<b />
好首辅啊。<b />
不过……女大三,总感觉怪怪的,嗯,还是幼女,更怪了。<b />
张居正点了点头:“哪怕陛下只是单纯不想接受李春芳的好意,外人恐怕也会怀疑是不是受到了什么阻力。”<b />
稳定压倒一切。<b />
为了让不清楚局势的各省府一个明确的象征,这事确实不应该拒绝。<b />
朱翊钧无奈地摇摇头,被李春芳摆了一道就算了。<b />
问题是,要是奇丑无比,该如何是好?<b />
张居正仿佛看穿了皇帝的想法,贴心宽慰道:“陛下放心,在我朝,要是没官相的话,是做不到李春芳那个位置的。”<b />
朱翊钧听懂了张居正的意思。<b />
无非就是皇帝看脸,太丑了压根做不到廷臣的位置上。<b />
所以后代都不会太丑。<b />
朱翊钧勉强说服自己信了,生无可恋地摆摆手,示意可以接受。<b />
他略过了此事,继续说道:“那李春芳首倡的拆分南直隶之事,元辅怎么看?”<b />
张居正沉吟了片刻,摇了摇头:“臣以为,还是有些操之过急了。”<b />
李春芳是谈条件,自然把事情往好了说。<b />
但站在张居正这个位置,一眼就能看出美化过甚了。<b />
他补充道:“再是划个巡抚出来分税,也还是得走漕运。”<b />
“问题便在于,两淮如今卡在南直隶手上,不是随便划一个布政司就能解决的。”<b />
“就怕,引起反弹,反而会坏了税。”<b />
“况且,所谓的十年之功,不免有些夸大其词。”<b />
国朝二百年成例,已经深入骨髓了,根本不是十年就能做成的。<b />
朱翊钧听了张居正的话,也颔首认同:“朕也是这般顾虑。”<b />
“李春芳心不诚。”<b />
果然还是明白人多,张居正一看就明白其人有些夸大其词。<b />
要真是将拆分南直隶这件事,摆到台面上,必然要引起轩然大波——甚至于,李春芳未尝没有警告的意思。<b />
南直隶并非没有积极的一面。<b />
南京六部拥有相当大一部分职权。<b />
南方诸省的低级官吏,一应考核、任免、升迁,都是南直隶吏部直接为之。<b />
这极大提高了行政效率。<b />
南直隶兵部历史上多次直接发兵平叛,而户部更是可以直接截留江南的赋税,自行调用配合兵部。<b />
北方用兵的时候,南方也向来是坚实的武力后盾。<b />
也很难说这些人除了私心,就不顾国家。<b />
如今的公文当中,都还充斥着“南京国本”这类话语,乃是无可争议的另一中枢。<b />
这些都是南直隶合法性的来源——正统中枢、有着积极的行政与军事意义、天下泰半的赋税作为后盾等等等等。<b />
更别提暗地里地主乡贤,文人世家相互抱团,树大根深。<b />
杀官造反,再来一个《五人墓碑记》盖棺定论,又不是什么困难的事。<b />
如今倭寇在松江府外蠢蠢欲动,就是明证。<b />
正面反面,明里暗里,南直隶都有着一个不容小觑的想象共同体,想拆分不可能那么简单。<b />
后世的建奴在江南杀了这么多人,最后想拆分南直隶都要旷日持久。<b />
这种事,不是李春芳嘴巴一张就能办到的。<b />
张居正看向皇帝,开口说道:“陛下,臣以为,此事至少要开了海运之后,才能置巡抚于凤阳府等七府。”<b />
两淮卡着脖子,说话始终不够硬气。<b />
如今交了春,工部和王宗沐,开始了第二次近海海运的尝试。<b />
只要中枢有这个心力,成事也是早晚而已,不必急于一时,跟南直隶现在撕破脸抢夺七府税源。<b />
朱翊钧点了点头,认可了张居正的话。<b />
而后,他却话锋一转:“不过,李春芳之议,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b />
张居正心中一动,迟疑道:“陛下的意思是……”<b />
朱翊钧突然站起身,伸手拿出纸笔,着手绘画南直隶的地图。<b />
还不忘朝一旁的张宏吩咐道:“往后在正殿画一副疆域图挂着。”<b />
吩咐完,便继续低头手绘。<b />
他三下五除二,将南直隶十四府画了出来,伸手请张居正上前来看。<b />
“巡抚加户部尚书有些太过明显,行事也操之过急。”<b />
“不过元辅方才说漕运,倒是点醒了朕。”<b />
“把操江御史和操江提督,拿回中枢!”<b />
张居正侧过身子,看着皇帝在草草绘成的地图上笔画,露出恍然之色。<b />
所谓提督操江,就是领江防,操练兵卒之事。<b />
一文一武。<b />
如今武正是由,掌南京右军都督府事,永康侯徐乔松,提督南京操江兼管巡江掌府事。<b />
文则是由,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张卤,提督操江,兼管巡江。<b />
如今皇帝是想先从江防下手。<b />
张居正顺着皇帝的想法,出声问道:“加巡抚?”<b />
二人对视一眼。<b />
朱翊钧指着凤阳七府:“操江提督,兼巡抚凤、安、徽、宁、池、太、广,改驻安庆!”<b />
这是已经见过成效的故智,他自是拿来就用。<b />
不比加户部尚书,操江提督收归中枢则要温和得多。<b />
其一,前者是直接抢夺税源,后者却是兵权。<b />
中枢对军权改制,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b />
其二,前者突兀地加上一个户部尚书,谁都会深思,但后者,本就是一个成熟的系统。<b />
改了驻地和加了职权,也不算太敏感。<b />
其三,操江提督,本就在勋贵手中。<b />
与浑然一体的文臣不同,勋贵相对而言骨头软,听话——否则也不会只有怀宁侯跟魏国公坐以待毙了。<b />
再者说,让依附于南直隶的操江体系,重新回到中枢的调度下,很难说那位永康侯徐乔松会不乐意。<b />
总而言之,这要比李春芳直接抢夺税源,要更加润物细无声一些。<b />
张居正思忖片刻,也伸手在图上一指:“那么钱粮,就得直接从漕运衙门截留。”<b />
至此,便将将内水水路的兵权,直接收归了中枢。<b />
漕运总督按住京杭运河。<b />
操江提督镇守长江。<b />
朱翊钧嗯了一声:“那就如此罢,告诉李春芳,如果能促成此事,南直隶的事,就结了!”<b />
至于往后……就得等操江提督的事稳定下来再说了。<b />
张居正点了点头,后退几步,行了一礼。<b />
这是内阁也认下此事的意思。<b />
他正要离开之际,突然想起一事,又默默停下了脚步。<b />
张居正抬头看向皇帝:“陛下,此次海御史能带回来多少银两?”<b />
朱翊钧闻言,振奋道:“听闻有十万两之巨!”<b />
张居正一愣,旋即意识到皇帝在开玩笑。<b />
他叹了口气,又挪步走了回去,就这么静静看着皇帝。<b />
朱翊钧笑了笑:“叫上户部王尚书来,分一分,议一议。”<b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