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把绳索扔下,坐在巨石上跟高文宝聊天。<b />
王崇度用绳索拴住腰部,又抱起一块石头往下潜。<b />
下面吸力挺大的,还有漩涡水流,水底有水草在摇动。王崇度看不太清楚,干脆闭着眼睛瞎摸。<b />
几分钟之后,憋不住气了,他连忙扯动绳索,两个小伙伴合力将他拉起。<b />
李彬问道:“怎样?”<b />
“没有。”王崇度大喘着气。<b />
歇息一阵,王崇度再度下潜。<b />
反反复复五六次,绳索又被扯动,两个小伙伴再次将他拉起。<b />
却见王崇度浮出水面,怀里捧着个东西,兴奋大呼:“摸起来一个匣子。就算不是传国玺,也定是辽国皇室宝物!”<b />
“快上岸!”<b />
高文宝和李彬闻言大喜。<b />
匣子外面有黄色绢布捆扎,泡在水里二十年,绢布已经朽坏变色了。一扯就烂。<b />
王崇度用水清洗匣子,却是个精美漆器。<b />
匣子无锁,一打就开。<b />
漆匣内衬丝绢,匣子里还有个东西,也被丝绢给包起来。<b />
李彬拿出匕首,割开已发朽的丝织品,赫然一方玉玺出现在视线里。<b />
三人全愣住了,只觉万籁俱寂,似乎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b />
良久,高文宝吞咽口水道:“这么大的玉玺,怎会飘到三十多里外?”<b />
李彬分析说:“匣子。这漆匣极为精美,盖起来严实得很,一时半会儿进不去太多水。玉玺藏在里面,就像人坐船一样。当时看似落入水里,其实根本没有沉底,而是在水面与河底之间,一直顺着流水往下游飘。直到匣子里的水灌多了,它才渐渐沉入水底。”<b />
王崇度说:“立即前往府城,一路装作无事发生。进城之后,在街上便拿出玉玺,要闹得满城皆知才行,防备官府把找到玉玺的功劳给吞了!”<b />
“二哥说得对!”<b />
三人把玉玺和漆匣包好,一路垂头丧气回城。<b />
沿途遇到熟人,都说一无所获,还声称今后不再寻宝了。<b />
傍晚时分,他们在城外住下。<b />
次日清晨,趁着城门开启,百姓扎堆的时候,王崇度突然在城门处大喊:“我们找到传国玉玺了,快快去通知太守!”<b />
守城门卒听得一愣,王崇度连喊好几遍,门卒们终于反应过来。<b />
等待进城的百姓,也都骚动起来,拼命挤过来看热闹。<b />
一个门卒飞奔进城去通报,剩下的门卒负责维持秩序,把王崇度三人给保护起来。<b />
这三人还在继续喊:<b />
“我是王崇度,传国玺是我们找到的。”<b />
“我是李彬,你们都记住这名字,我李四郎也要光宗耀祖了!”<b />
“我叫高文宝,今后不准再说我是浪荡子!”<b />
不多时,府县两级官吏陆续赶来,三人也被门卒护送着进城,双方在距离府衙百余步外相遇。<b />
“谁人寻得传国玺?”知府姚长吉问道。<b />
“王崇度在此!”<b />
“李彬在此……”<b />
从宋哲宗到宋徽宗时期,前宋搞出过好几次传国玺事件,其中甚至有章惇和蔡京在参与。<b />
都是真的,北宋有好几方“货真价实”的传国玉玺……<b />
反正民间有人献宝,都作为祥瑞收起来,蔡京还亲自鉴定过一个真玺。<b />
可大明皇帝不好祥瑞,地方官必须认认真真鉴定,否则献上去指不定还要挨批评。<b />
十多个官员围在一起,还有人拿来眼镜当放大镜。<b />
知府姚长吉认真擦拭之后,使用了印泥按在白纸上。<b />
玉玺捧起,纸上印出八个大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b />
字体为鱼鸟篆。<b />
云中县令质疑道:“这玉玺也没缺角啊,听说传国玺缺了一角,是用金子补上的。会不会是辽国当年没有获得传国玺,自己用玉石刻了一方假的?”<b />
知府姚长吉是大明第一届进士,他本来对传国玺没啥认知。<b />
但传国玺就消失在自己的辖区,姚长吉自然会关注此事。<b />
不止是他,大明前几任大同知府,全部非常关注传国玉玺,正史和野史资料搜集了一大堆。<b />
姚长吉用放大镜反复观察,说道:<b />
“和氏璧制作传国玺,那属于难辨真假的传说。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史载是用蓝田白玉雕刻的。我对玉石没什么研究,不知道这是否蓝田白玉。但形制没错,是螭虎钮。”<b />
“螭角这里有裂痕,是王莽篡汉时,平皇后扔在殿阶上摔的。”<b />
“侧方的印肩上,有一行小字:大魏受汉传国之宝。这行小字,是魏文帝曹丕让工匠刻的。”<b />
姚长吉环视众人,语气坚定的说道:“应是传国玉玺无疑!”<b />
其实姚长吉有些话没有讲,三国两晋南北朝那数百年,类似传国玺被仿制了很多份。<b />
如果是从桑干河里捞起来的,只能证明眼前这方印玺,是唐朝和辽国用过的传国玉玺。无法证明是从秦始皇传下的,因为有可能属于南北朝的仿制品。也可能,是辽国自己假造的。<b />
当然,既然传国玺现世,那么它肯定源自秦始皇。<b />
不是也是!<b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