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社会契约论,荀子也有一套契约论。<b />
他把国家、社会、个人需要遵循的东西,包括制度、礼仪、道德、律法、风俗,通通归纳为“名”。<b />
而“名”不是强加的,必须约定俗成。<b />
说白了,就是一切法律道德制度,都需要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b />
相当于订立了一个社会契约!<b />
所有人都遵守契约,社会就能安定发展。<b />
社会契约定下之后,应该以权势来统治人民,用正能量引导人民,用命令来指挥人民,用言语来教化人民,用刑法来惩治人民。<b />
如果有人失约,必须制止和矫正,包括君主在内也不能失约。<b />
否则的话,这套契约就会慢慢作废,国家和社会就要陷入混乱。<b />
信立而霸!<b />
对内取信于人民、对外取信于他国,就可以富国强兵而称霸。这也是在遵守契约。<b />
只知道取信他国,却失信于人民,霸业必败。<b />
如果既失信于人民,也失信于他国,这个国家迟早完蛋。<b />
进阶版是:义立而王!<b />
从这个进阶版可以看出,荀子跟法家真的有本质区别。<b />
他说国家制定礼法,应该是义礼、义法。<b />
如果制定违反道德人性的礼法,就算能短期内富国强兵,也必然不可能长久。<b />
其实就是在讨论社会契约的正当性和适应性。<b />
如果当前的社会契约,失去了正当性和适应性,就会导致“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b />
荀子这句话,对朱铭非常有利。<b />
即之前的君主因失约而完蛋,就有新的英明君主建立国家。这位新君必然遵循一些旧制度,同时又会建立一套新制度,让国家和社会再次运转起来。<b />
相当于新君与人民重签契约。<b />
荀子还强调在“法先王”的基础上“法后王”,即遵循上古圣王的基本道德规范,再学习后世历代君主的成功经验。<b />
不要一味模仿上古,要随着时代发展,制定一套适合当下的规则!<b />
而且,荀子还主张:王霸并举、义利并举、礼法并举。<b />
这些东西,朱铭太喜欢了。<b />
……<b />
刘延年尽量挺直腰杆离开皇宫,他在万念俱灰的同时,隐约间又有点踌躇满志。<b />
他很明白,只要把拆族之事办好,皇帝真有可能给他升官。<b />
次日,刘延年前去逛书店,想买一本《荀子》仔细研究。<b />
他以前读过《荀子》,但只浮于表面。因为他的叔父,对荀子非常厌恶,导致刘延年也先入为主,觉得荀子是个以法乱儒之辈。<b />
“不要挤,不要挤,都排好队!”<b />
刘延年一到书店就傻眼了,好多读书人挤在那里。<b />
洛阳士子这么爱学习的吗?<b />
刘延年好奇的走过去,却见全都在买《荀子正义》。<b />
礼部印了三千本,除了发给全国官方学校,还半卖半送给各地的书商。<b />
既然是科举考试教材,书商们自然积极得很。甚至都懒得用活字印刷,反正这玩意儿字数不多,直接上雕版可以反复印售。<b />
对于书商而言,只要是科举书目,雕版比活字更节省成本。<b />
一个个士子买到新书,都喜滋滋结伴离去。<b />
刘延年感觉有些离谱,怎这么多喜欢《荀子》的?<b />
但转念一想,自己也是来买《荀子》。<b />
他扭头看向远处巍峨皇城。<b />
唉,皇权啊!<b />
荀子历来不讨喜,很少有人去作注解。<b />
目前只有一本《荀子注》,是唐代杨倞在刘向基础上重新整理编注的。<b />
这本书颇有错漏,都不说文章含义了,就连字义注解都问题多多。<b />
比如“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这里的“绝”应该解释为“横渡”,《说文解字》里写得明明白白。但杨倞没有仔细研究,直接注解为过河的“过”。<b />
仅在《劝学篇》,类似错误就有好几处。<b />
朱铭下令礼部重新注解,定名为《荀子正义》。<b />
朝廷大儒们注解了一遍,朱铭又亲自进行改正。在某些地方,用自己的理解进行注释,完美体现什么叫“六经注我”。<b />
抱着新鲜出炉的《荀子正义》,刘延年在客栈里仔细阅读起来。<b />
第一章《劝学》,刘延年还是很喜欢的。<b />
第二章《修身》,刘延年仔细读下来,发现居然句句在理,以前怎么就没发现呢?<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