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铭也没多说什么,他赶路累得够呛,只想打扫干净后宅休息。<b />
张锦屏指挥陪嫁仆从,先把卧室搞定,亲自铺床叠被,对朱铭说:“相公睡一阵吧,待吃饭时再起来。”<b />
“我没那么娇贵,你也坐。”朱铭拍拍床榻。<b />
张锦屏道:“妾身还要去外面盯着。”<b />
朱铭也不再坚持,脱掉外套便躺下,迷迷糊糊间被叫醒吃饭。<b />
翌日,朱铭开始熟悉县务,县尉常启宗和押司李朝在旁讲解。<b />
常启宗说道:“每年赋税都是不够的,还须成都府路转运司,送些钱粮过来补足销。”<b />
这个可以理解,鸟不拉屎的穷地方,人口也没几个却要供养州县两级官吏。<b />
财政不可能上交,全部截留都不够,必须找上级伸手要钱。<b />
“可有本州的堪舆图?”朱铭问道。<b />
常启宗把地图拿来,介绍道:“县城以南数里,有一个汉源镇。汉源镇以北,皆为汉人;汉源镇以南至大渡河,皆为熟夷。”<b />
“大渡河以南,皆为生夷。有两林蛮……”<b />
以后世的行政区划来阐述,两林蛮在喜德县,邛部川蛮在越西县,风琶蛮在德昌县,保寨蛮在冕宁县,虚恨蛮在峨边县,这些是大渡河以南的主要蛮部。<b />
汉源县境内的西边,还有五部落蛮、西箐羌。<b />
更远还有浮浪蛮、白蛮、乌蒙蛮、阿宗蛮等等。<b />
朱铭对着地图看得头晕问道:“哪些蛮部实力最强?”<b />
常启宗说:“邛部川蛮最强,大渡河南边的诸蛮,若想跟汉人做生意,都须经过邛部川蛮的地盘。邛部川蛮往往阻隔道路,趁机抽取商税,所以他们又被称为‘大路蛮’。”<b />
“邛部川蛮是否顺服听话?”朱铭问道。<b />
常启宗说:“他们靠汉人做买卖,在诸蛮当中最是听话,且经常向朝廷纳表进贡。”<b />
朱铭又问:“除了此部,哪部最为难缠?”<b />
常启宗说:“西边的五部落蛮,唐时叫三王蛮,如今又多了两部。五部蛮夷,分别姓刘、杨、郝、赵、王。”<b />
“汉人后裔?”朱铭疑惑道。<b />
“不知,”常启宗摇头,“这五部蛮夷,能听懂汉话。他们的头领并不世袭,而是从长老当中推举。用石头制作碉堡,粮食和兵甲都藏在碉堡中,经常拿着象牙、犀角、玉石到县城互市。所乘皆劣马,矮小孱弱。但这五部蛮夷极为狡猾,偶尔会劫掠汉民。”<b />
五部落蛮属于熟夷,能说汉话,但恰恰是他们,乃黎州的心腹大患。<b />
这些家伙在唐朝的时候,长期勾结南诏国,专门打听汉地消息,因此被蔑称为“两面羌”。他们曾引导生夷攻打前蜀,前蜀王建直接把各部首领砍了,而且不准他们再立世袭首领,从此才变得听话起来。<b />
历史上,南宋黎州最大的一次叛乱,就是五部落蛮攻打汉源城。<b />
常启宗和李朝不断讲解情况,但他们有些东西也不知道。<b />
比如大渡河以南的蛮夷,既隶属于黎州,奉大宋为宗主。同时又听命于大理国,受到大理国的册封。<b />
由于大理国太过强势,这些蛮夷心向大宋,希望借助大宋的力量,抵抗大理国的不断扩张。<b />
而且,大宋不会主动向蛮夷索要钱财,大理国却一直逼着蛮夷无偿上贡。<b />
大渡河以南的蛮夷,属于大宋的天然屏障,只要他们还撑得住,大理国就无法直接进攻宋国。<b />
朱铭又问:“本县有厢军多少?不是说差役,要能打仗那种。”<b />
常启宗说道:“马军满额五十,步军满额三百,归黎州军事推官统辖。”<b />
黎州的级别太低,连个团练副使都没有,只安排了一个军事推官。<b />
朱铭再问:“别说满额,实际有多少?”<b />
常启宗道:“宇文太守到任半年,马步军就全部满编。”<b />
朱铭稍显诧异,他实在没想到,知州宇文常居然是能臣,半年时间直接把军队拉满。<b />
历史上,宇文常的下一个官职,是提举成都府路茶马司。他发现茶马司连年亏损,还敲诈勒索前来卖马的蛮夷,导致蛮夷怨声载道。但茶马司买到的马匹,却只有定额的一两成。<b />
钱去哪儿了?<b />
宇文常一番整顿,成都府路茶马司很快就超额买马,而且还能赚钱,且让蛮夷心服口服。<b />
“今日便说这些,我要去拜见宇文太守。”朱铭起身说道。<b />
两人属于难兄难弟。<b />
宇文常身为知州,却只能管一个县。<b />
朱铭身为知县,却有个只管一县的上司。<b />
他们的职责无限重合,直接取消一套班子都可以。<b />
州衙就在县衙隔壁不远,同样建得十分寒酸。<b />
朱铭道明来意,被衙前吏引向黄堂。沿途所过,使院幕职官都在摸鱼,甚至有人大白天睡觉。<b />
难兄难弟还真多,能发配到这里当官的,百分之百属于仕途失意者。<b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