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0158【加入炭行】<b />
回到家中,朱铭没打算再做实验。<b />
他发现如果降低沙土配比,加入木炭粉和锯末,能让蜂窝煤更易燃。如果锯末轻微碳化,蜂窝煤就更好烧了。<b />
但考虑到成本,通通放弃。<b />
直接来简单粗暴的更好,煤加泥土一样能烧。还要什么木炭粉?还要什么锯末?<b />
煤80%,泥20%,这是最佳比例,烧得久也容易点燃。<b />
泥土没有别的选择,开封附近多为黄壤土。而且,并非适合做蜂窝煤的黏性黄壤土,是那种黏性稍弱的沙质黄壤土。只能说,可以用。<b />
“相公,家里有客人等你,正在听陈先生讲学。”白胜接过缰绳,牵着马儿进去。<b />
朱铭问道:“士子?”<b />
白胜说道:“姓车,自称是炭行行首。我把家里的炭炉和炭球,全都搬屋里藏起来了,没让他看见。”<b />
“做得好。”朱铭夸赞道。<b />
白崇彦和闵子顺,依旧在看书备考,关试已确定在下月初二举行。<b />
朱铭得罪了蔡京,蔡党又掌控吏部。<b />
即便他们考试合格,估计也会遭受打压,扔去穷乡僻壤几年别想挪窝。<b />
朱铭必然连累朋友,也不知该如何安慰。<b />
却见陈渊坐在廊下,给一个商人讲道:“石炭司与官办场,违背了方矩之论。你们炭行难以画方,只得寻求罢市,这是对的,无可厚非。”<b />
商人高兴道:“在学问上,俺们也占理?”<b />
陈渊点头:“自然占理。天道无非人道,仁者爱人,商贾也是人,朝廷当以仁政待之。”<b />
商人问道:“可那些相公们,却说商贾是奸猾之徒,朝廷也说咱是工商杂类。”<b />
陈渊反问:“商贾之中,多奸猾之辈,难道不是真的吗?”<b />
商人对此无法辩驳,因为这属于事实,只能比烂道:“商贾多奸猾,难道读书人就不奸猾?朝堂上那些相公,有几个不奸猾的?”<b />
陈渊说道:“若想不被鄙夷,商贾应当生财有道。须谨记,是生才有道,非生财有术。道与术,道为先,术在后。君乃炭行行首,若无官府盘剥,尔等就不会囤积居奇、哄抬市价吗?”<b />
商人说道:“自然不会,炭行也是有规矩的。”<b />
陈渊微笑:“既如此虚伪,阁下也不必听我废话了。告辞。”<b />
“先生莫走,”商人连忙拦住,“俺喜欢听先生讲大道理。”<b />
陈渊说道:“商贾的坏名声,并非读书人强加的,而是千百年来,你们自己给自己戴的帽子。汝可知,南方有儒商?”<b />
商人摇头:“不知。”<b />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读书人的泛滥,从北宋中期开始,就有越来越多的落榜士子经商。<b />
其中一部分,将儒道与商道结合,自称为“儒商”。他们奉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将儒家“义利之辨”融入商业活动,不管私底下如何,至少表面上无可指摘。<b />
而王安石的新学,对“儒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b />
陈渊说道:“儒家有义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论语》里的句子,阁下想必早就读过。但君子可以言利吗?可也。君子当以义理财……”<b />
以义理财,是王安石的观点。<b />
最近一段时间,为了能在京城讲学,陈渊重新翻开王安石的文章。<b />
以前他读王安石,带着批判的眼光,纯以洛学门人的角度出发。<b />
如今再读王安石,则以吸收为目的,摘取新学的可用内容,把“道用学”包装成新学拿去推广。<b />
读书角度不同,观感就大不一样。<b />
陈渊发现,王安石的义利之辨,大部分可以给道用论做注脚。<b />
要谈义利,先谈人性。<b />
王安石推翻了孟子、荀子等人的观点,直追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他认为天性无所谓善恶,既不善,也不恶,纯靠后天学习。<b />
继而,又说义与利并不对立,而是可以统一的。<b />
公利便是大义,为国理财谈的是利,其结果却是义。还说“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周公岂为利哉?”<b />
又说杨朱只知利己是不义,墨子只知利人是不仁,利人利己相结合才是仁义。<b />
陈渊最近还在继续写文章,“义利篇”就快写完了,大量引用王安石的观点。<b />
但有一样,陈渊不支持王安石。<b />
他认为“义在利之先”,而王安石认为“利在义之先”。<b />
王安石太过激进,说人有常性、长寿、常产,又不受骚扰盘剥,才能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没有安定的物质生活,人就不可能有好的道德,没有好的道德社会就会动乱。<b />
可以简单的概括为:穷逼没资格谈义!穷逼别来扯道德!朝廷必须把穷逼变少,再通过道德教化,君子才能变多,社会才会安稳。<b />
这个观点,让陈渊感到极度不适。<b />
君子固穷还讲不讲?<b />
这位商贾,下午就来拜访朱铭,一直听陈渊讲了三个小时。<b />
最后他作揖道:“先生真乃大儒,俺有一子,在府学读书,不知能否拜于先生门下?”<b />
“可以,”陈渊微笑道,“别的商贾子弟,也尽可来求学。”<b />
商人说:“俺是炭行行首,回去便与他们说,让炭行商贾都送子弟过来拜师。”<b />
商贾看重的当然不是什么学问,而是一种社会认同。<b />